那啥,前两天瞅见一视频,一小伙儿搁那儿嘚瑟,说他开着比亚迪跑了五年网约车,跑出了个“流水”一百零二万,听着贼拉风。可掰着指头一算,扣掉三十万的杂七杂八,剩七十二万多,均下来一个月堪堪过万。啧,末了他还把那老爷车一万六甩给收破烂的,总算落袋为安。
一拨人觉着这进项还成,现在这世道,能有个旱涝保收的营生就不错了。另一拨人却在那抠字眼,说这五年,车子折损、电池衰竭、身子骨也快散架,里里外外都算进去,这钱赚得着实寒碜。而且,这还是拿命换钱,没日没夜地干,把自己当永动机使唤了。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倒也挺玩味。一方面,它折射出当下就业市场的某种窘迫。另一方面,也引人深思,究竟什么样的“好差事”才算得上货真价实?
先说说这“窘迫”。现如今后生们找活儿,内卷成风。顶着高学历的都恨不得削尖脑袋挤进头部企业,可那地儿就那么几个坑位,大部分人还是得在犄角旮旯里刨食。跑网约车,看着没啥门槛,时间也松泛,可背后却是高强度的劳作和捉襟见肘的收入。
单单这“一百零二万流水”的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它像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肥肉,勾引着无数人前赴后继,但真正能啃下几块,还得端看个人的造化和能耐。
而且,这小哥儿也说了,他的比亚迪电池包修了七八回,最后还是寿终正寝。这背后,是新能源车无法避免的电池损耗问题,也是跑网约车高频次使用车辆的必然宿命。
再聊聊这“好差事”。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高薪就是王道。可高薪的另一面,往往是高负荷运转、高压强逼迫。996、007,透支着精气神,换来的不过是银行账户里多添几个零。
与习焉不察的看法相悖,实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鸡娃式”的生活心生厌倦。他们转而希冀工作与生活能够兼顾,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职业。
当然,说来轻巧做来难。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很多人迫于无奈还是会选择俯首帖耳。毕竟,房贷、车贷、柴米油盐,哪一样都由不得半点闪失。
但就像那个跑滴滴的小哥,纵然车子报废了,但他至少实打实地挣到了钱,也积攒了经验值。他既可以选择重操旧业,也可以另辟蹊径。关键在于,他是否审视过自己真正渴求的是什么。
当我们路径依赖地将症结归咎于“生计所迫”时,是否忽略了“个体抉择”的重要性?
或许,真正的好差事,并非在于收入几何,而在于它能否让你在挣钱糊口的同时,还能葆有身心康泰,还能让你体味到工作的乐趣与价值。
那小伙儿临了定了领跑的711,也算给自个儿置办件新玩意儿。至于日后作何打算,他说还没着落。没着落,挺好。人生这出戏,哪能啥都按部就班?摸着石头过河,说不定还能蹚出一条康庄大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