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加州,汽车还没开上路,就可以先吃一张法院的罚单——这大概就是科技与法律赛跑的最终形态吧。索尼和本田牵手造电车,自以为新时代的叭叭啵啵双人舞,结果还没开始跳,就被加州新车经销商协会CNCDA一张诉状拉下台:两大巨头,你俩造的AFEELA还没卖,就已经犯法了,200美元的订金收得和平壤一样干净利落,可惜钞票的味道里夹着违法的香气。
CNCDA的逻辑其实非常直白,甚至比车还直。加州法律白纸黑字:汽车制造商不能通过亲戚朋友和自家经销商抢生意,天王老子也不能说:“本田生产基地无辜路过”,然后转头用“正宗本田工厂血统”的AFEELA在官网上按特斯拉模式收钱。这种拐一条弯再塞回后门的行为,被协会看得清清楚楚,并且严肃喊话:“法院,快来管管,这不是小孩过家家,也不是临时集市卖大力。”目前案子已经递进审理阶段了,AFEELA官网还在敞开大门招徕顾客。生意场说话就是硬气,先有案子后有交付,权当给电车装了防盗锁。
这场鸡飞狗跳的法律交锋,说白了就是一场新能源直销和老爷经销商的美式橄榄球,一边是新时代的网络直销模式,另一边是传统特许经销商体系,双方都穿着工装,谁都不穿内裤。加州看似最自由,但鸡蛋刀叉都必须摆在法律规定的盘子里,谁敢乱挪,就等着律师们端着早餐围观你怎么加餐。
先说AFEELA为什么踩了红线。索尼和本田的蜜糖故事,听起来像两位年近不惑的科技范大叔忽然互诉衷肠:“哎呦,我在影像传感干了三十年,正好你会造车,我们搞点新的呗。”于是,2022年3月,相互搂搂抱抱,决定战略联盟。同年6月,全新公司诞生,百亿日元淹死在东京湾,两个爸爸各持50%股份,听起来多民主,实际上还是两家人吃火锅,锅里都一样辣。
High翻全场的是高管的一句豪言:“我们的目标是从网站到销售全流程一条龙,绝不麻烦任何人。”没错,把汽车变成手机,从下单到交付,不用经销商,不用线下网点,最好连售后都让AI机器人发送电邮问候。这就是典型的科技直销理想型——既无聊又顶嘴,跟买草莓一样直接付款,唯一的不同是草莓会烂,车不会飞。
今年CES上,SHM发布首款电动汽车AFEELA 1,基础版标价八万九千九美元,稍高级的签名版又贵上一点。计划在俄亥俄的本田工厂生产,2025年加州首发,2026年交付。所有流程,数字化、可退订、全自动,直接跟特斯拉、Rivian那一套学得狗腿,连“收定金”都复制得跟粘贴工作表一样美观。

问题是,加州一直对直销有自己的洁癖。如果你是特斯拉,天生没有任何经销商,你随便卖;一旦你有几百号经销商在本地吃饭,谁敢抢饭碗就会被立刻拉去割韭菜。CNCDA说得明明白白,不许“借壳上市”,不许自己跟自己打架,真是野蛮又温柔。
其实经销商也不装,2025年5月先给SHM发封信,让它赶紧收手——当然对方装没看见,继续收定金,收得比瑞幸咖啡还勤快。结果CNCDA一怒之下,把所有本田和Acura经销商都推进“受害者联盟”,要求法院立马发禁令。“我们代表加州的经销商,绝不让合作伙伴吃自家狗粮还偷自家骨头。”协会主席Brian Maas的发言,不知道你是觉得可笑,还是觉得房地产暖气都冷了。
案件递交到法院后,理由一应俱全: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宣告性救济,每一项都写得比停车费还明码标价。案件才刚刚起步,反正官网订金通道还在运营。你以为这事会很快?加州法律的节奏慢到比电动车充电还慢,等下判决出来,估计AFEELA都过了两季新款。
不是第一次碰撞了。CNCDA去年还告过大众Scout,套路如出一辙。谁在加州卖车,谁就会被上诉,谁想不搭经销商就直卖,谁就等着挨炮。美国本田赶紧划清界限,说我们只是远方亲戚,AFEELA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可惜加州法院最擅长管亲戚关系,拆东墙补西墙,拆家公司补三家律师费。
全国汽车经销商协会也没闲着,步步紧逼,要在州议会和法院层面发起挑战。说白了,这就是老爷车商与新锐科技企业的慢动作干仗,谁都有一肚子火药,就看谁会先爆炸。加州其实很通融,没有祖传经销商的那种电动车可以随便卖,哪怕你是特斯拉都没人管你;一旦你背后有层层代理商,谁都得按章办事,不然枪就对准你们家的桌面。
关键就在于“关联方”这仨字。法院必须判定SHM与本田到底算不算一家,如果判定是亲兄弟,共同抡起锅盖抢饭吃,那就违法了。一纸判决,不仅能管住本田和索尼,更能给所有急着不经经销商办事的企业敲警钟。
CNCDA的通告也够吓人,说直销会导致售后支持碎片化、价格不透明、保修变脸,还有税收和就业一起下线。SHMA则强调“效率为王”,用互联网订车、交付中心模式,觉得一切都很美好。双方各说各话,谁都不肯让步,唯一的默契就是对加州法律都有点怕。SHM和美国本田的回应像极了幽灵般游走,没太多实际动作。官网照旧开门迎客,一边收定金一边等官司,多少像赌桌上的荷官,早晚被砸锅。
外媒总结了三种结局:一是法院支持经销商禁令,直销机制被强行修整,从此谁都别想直接卖车;二是双方讲和,搞出授权门店,既给经销商分点奶酪,也顺便堵住法律漏洞;三是“关联方”定义没完没了地拖,官司打出新判例,给以后想冲直销的车企头上挂个“注意高压电”警告牌。
这场戏的意义早就溢出了车圈。如果AFEELA能够在加州这张堪比军用品检验标准的汽车监管网里走通直销这条路,谁都要重新考虑“传统和创新”的边界线。反过来,如果法院判SHM吃瘪,以后所有合资和科技品牌都得小心翼翼地绕着加州法规走,谁都不敢多收一毛。

故事说到这里,大部分人已经看明白了。表面是AFEELA的合规考试,实质上却是创新直销和老牌特许经销的正面创新碰撞。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在加州首发新车,顺便拿下全美电动化的风口。而败的一方,也许只能像那句互联网名言一样自我安慰:“本可以直销,但法律让我委曲求全。”
整个局中的荒唐气息当然扑面而来。法条在左,科技在右,风口背后,是一群经销商紧张地护着自己的无痛肾脏。新派造车人则一边笑一边按下订金,仿佛加州就是全球创业中心,各种规定都能绕着走一圈。但现实往往比段子还荒诞,有人开着AFEELA爽歪歪,也许会被法院叔叔送个胶皮手套,提醒你:“加州的直销小伙,别玩得太野。”
最后,这场官司究竟会判出什么结果,谁都无法预测。只知道等美国法院磨完牙,AFEELA都可以升级成AFEELA 2.0了。但无论结局如何,加州法律总会像一个健身教练,提醒每一个车企:你不练腹肌,就别想卖自己的蛋白粉。
这就像电动车造得再美,直销让你买得很爽,可到了最后,都得为那两百美元的订金支付一点法律小费——花钱的不是用户,受伤的不是车厂,经销商也许连厨房都被查封了。可怜直销梦,还在加州晨曦里打转,谁能吃到官司,就看谁下的定金更坚挺。谁在加州敢吃官司,谁才能成真正胳膊长的车企。
嗨,真的要把汽车圈子玩成“你方唱罢我登场”,实在不能怪加州法律太啰嗦。毕竟想卖新车,要先会打官司,新时代造车人只想无摩擦交付,最后发现其实被法律磨得满身痱子。如果以后电动汽车都先交官司再交付,这一行也算真的实现了变革。大家都别急着开车,先看看律师怎么踩油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