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事儿,特别魔幻。
日产轩逸,那个常年霸占销量榜,主打一个“我虽然无聊,但我省心”的家轿之王,在美国发布了新款。
暴论先放在这里:这波操作,不是产品更新,这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来摆烂的》。
你看啊,这个新款轩逸,在美国叫Sentra,换了个新能源风格的前脸,搞了个双12.3英寸的大连屏,乍一看,哟,日产老铁终于开窍了,知道现在是21世纪了,终于想起来给车里装个彩电了。
甚至还弄了个运动版,什么黑化套件,什么大轮毂,一副“我不是油腻大叔,我是精神小伙”的架势。
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美好,那么与时俱进,直到你看到那个最关键的东西——发动机。
美版,给的是2.0L自吸,151马力。
国产版呢?大概率,依然是那个万年不变的1.6L自吸,那个佛系到你踩油门它都要先念一段大悲咒的发动机。
官方的解释特别典中典:“国内用户更在乎燃油经济性”。
翻译一下就是:我觉得你们就配用这个。
这套说辞,放在五年前,是是是,你说的都对。那时候大家买车,图的就是一个安稳,一个“移动沙发”的传说,一个加满油能忘掉加油站长啥样的从容。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
现在是掀桌子的时代。
是国产那帮触手怪们已经杀红了眼,把混动技术的价格打到比你纯油车还便宜的时代。是“我不仅要省油,我动力还要把你按在地上摩擦”的黑暗森林。
比亚迪秦PLUS DM-i已经不是在抢蛋糕了,它是直接把你的餐厅给爆了,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五菱星光、吉利银河,哪个不是揣着一身BUG级的技能点冲进来的?
他们是怎么玩的?增程、插混、纯电,各种姿势轮番上阵,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油耗3个多,零百7秒多,还能上绿牌,价格还跟你轩逸差不多。
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时候,日产端出来一个“全新”轩逸,核心还是那个1.6L的老心脏,然后告诉你,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帮你省油。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逻辑的跳跃程度,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你省油?你能有插混省油?你动力,能有插混强?你科技感,能有那堆恨不得把冰箱彩电都塞进去的国产车强?
这已经不是产品力的问题了,这是对市场认知的彻底错乱。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开过老款轩逸。那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杯温水,解渴,但毫无乐趣。它的所有优点都建立在一个“稳定”上,像一个兢兢业业的老会计,绝不出错,但也绝不会给你任何惊喜。
在过去,这是优点。但在今天,当隔壁桌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玩儿命玩儿百米冲刺和铁人三项的时候,你还在慢悠悠打太极,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讲真,这么多屏幕,唯一的用处就是让我妈有了更多的擦灰KPI,她会觉得这车看起来很贵。
但车是自己开的。
当你开着1.6L的轩逸,在红绿灯路口被一辆绿牌国产车悄无声息地秒掉,当你看着人家用3升的油耗跑市区,而你还在为自己能开出6升油耗沾沾自喜时,那种感觉,就非常微妙。
这简直是把消费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骂日产好像骂早了,这根本不是傲慢,这是摆烂的艺术。
日产的逻辑可能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它可能已经“悟了”。
它看透了。它知道,会买轩逸的人,可能压根就不上网看这些对比,他们不关心什么零百加速,不关心什么智能座舱,他们只认“日产”这两个字,只认“轩逸”这个名字带来的省心、保值的“玄学”光环。
这是一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对于这部分基本盘用户来说,你换不换发动机,不重要。你只要看起来像个新车,让他们在邻居面前有面子,就够了。加大加大加大屏幕,就完事儿了。
所以,国产给1.6L,不是技术问题,是战略决策。
这是一种精准的“用户筛选”。凡是还在纠结动力和技术的,都不是我的目标客户。我的客户,要的就是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安全感。
这操作,不是在造车,是在修仙。修的是“无为而治”的大道。
同行看了也得傻。你们打生打死,卷价格卷配置,我自岿然不动,靠着祖上积德留下的金钟罩铁布衫,继续收割我的信徒。
所以,全新轩逸的成败,关键根本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在于,那些曾经的信徒们,他们的信仰,还够不够坚固,能不能抵挡住外面那些“妖艳贱货”的疯狂诱惑。
如果成了,那日产就是“道诡异仙”,在所有人都看不懂的逻辑里飞升了。
如果败了,那它就成了这个疯狂时代里,最华丽的一个垫底配置。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而我们,只是这场大型荒诞剧的观众。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