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车占比超七成,全球市场格局重构
本届车展共展出车辆 1366 台,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达 72%,较上届(40%)大幅提升。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领跑:
市场规模:2024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 45%,2025 年预计销量达 1650 万辆(含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超 60%。
技术路线:纯电动车型占比 65%,插混 / 增程式占25%,氢能源及其他技术路线占 10%。值得注意的是,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展示的醇氢电动技术(甲醇动力)成为新亮点,其星瀚 H 重卡实现 1500 公里续航,每公里成本仅 1.034 元。
国际车企转型:大众汽车发布 “众进・向新” 战略,未来三年推出 30 款新车(20 款新能源),包括 ID. AURA(纯电)、ID. ERA(增程式)等车型,通过 “多合资企业 + 多技术路线” 模式覆盖全细分市场。
二、智能化技术量产落地,定义汽车价值新核心
车展现场,智能化成为所有车企的标配,技术路径从 “参数堆砌” 转向 “场景深耕”:
芯片与算力:蔚来发布全球首颗量产 5 纳米智驾芯片神玑 NX9031,支持全域领航辅助 NOP+,算力达 508TOPS;华为乾崑 ADS 4 系统通过云端世界引擎生成超 1000 倍真实场景数据,通行效率提升 20%。
智能座舱:比亚迪 Dynasty-D 概念车融合敦煌文化元素,打造 “移动非遗博物馆”;鸿蒙座舱首次进入合资品牌,广汽丰田铂智 7 搭载后实现语音交互、多屏联动。
安全合规:行业规范收紧背景下,车企宣传口径从 “自动驾驶” 转向 “组合辅助驾驶”。例如,蔚来推出 “智驾分” 体系监测驾驶员注意力,比亚迪明示系统功能边界(如无法识别静止障碍物)。
三、产业生态重塑:供应链、政策与全球化
供应链本地化: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规模达 10 万平方米,近 50 家国际科技企业(如 3M、安波福)首次参展,展示本土化技术成果。例如,安波福推出完全国产化的风河操作系统,支撑智能驾驶与低空飞行等新兴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展示半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核心技术,中国车企正从 “技术接受者” 转变为 “标准制定者”。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商务部明确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额度保持 2 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资金扩大至 3000 亿元。地方政策同步发力,如上海放宽拍牌限制,连缴一年社保即可参与,刺激消费需求。
全球化布局加速:上汽集团发布海外战略 3.0,计划三年内推出 17 款海外车型,在欧洲筹建工程中心,东南亚布局 KD 工厂。长城汽车巴西工厂预计 2025 年中投产,初期产能 5 万辆,辐射拉美市场;秘鲁钱凯港项目实现 L4 级智能驾驶集卡商业化运营,运输成本降低 20%。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技术瓶颈:全固态电池预计 2030 年小规模量产,当前仍需突破能量密度与成本瓶颈。
市场竞争:合资车企通过 “一口价” 模式(如上汽大众帕萨特 Pro 16.99 万元起)和华为技术合作(如奥迪搭载乾崑智驾)争夺市场份额,新势力需在品牌力与供应链效率上持续突破。
可持续发展:3M 调查显示,66% 中国消费者关注汽车环保属性,车企需在材料循环(如电池回收)、生产低碳化(如绿色甲醇制备)等领域深化布局。
2025 上海车展不仅是汽车工业的技术盛宴,更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 “电动化下半场”—— 竞争焦点从硬件参数转向数据闭环能力、合规运营与生态协同。中国车企凭借政策红利、市场规模与技术积累,正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而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创新则为行业注入新活力。未来十年,汽车产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能源革命与 AI 大模型的融合将重塑整个生态体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