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尾款门”风波:谁该为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买单?
近日,小米汽车因一则“未收车需结清20多万尾款”的新闻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一位小米SU7准车主在社交平台控诉,车辆尚在排产阶段就被要求7日内支付全部尾款,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不退。这已不是小米汽车首次因尾款支付问题引发争议,从去年开始,类似案例就陆续在网络上曝光。
当情怀遭遇条款:准车主的困境
“车都没下线,小米汽车员工让7日内补齐尾款,不补齐定金直接作废。”一位小米SU7 Ultra准车主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他已在7月30日收到支付尾款的通知,对此感到非常气愤,甚至聘请了律师处理此事。
更令人困惑的是,小米汽车官方曾公开表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但众多消费者反映,现实中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营销承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成为这场风波的核心。
小米的辩解:两种特殊情况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方面给出了解释。据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要求提前支付尾款主要针对两种特殊情况:一是客户主动要求延迟排产;二是评估认为客户提车意愿风险较高。
何为“提车意愿风险高”?小米销售人员解释,包括“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用户。一位线下门店销售人员补充道:“运输到偏远城市后用户不要车,再去匹配顺延会很困难。”
法律视角:涉嫌“霸王条款”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建勋律师指出,在车辆还在排产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尾款。他认为,小米汽车临时通知提前结清尾款,可能导致消费者资金周转困难;若提前支付,车辆交付出现延迟或质量问题时,消费者维权将极为被动。
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规定,用户收到付款通知后7个自然日内需支付全部剩余款项,否则构成违约,定金不退。廖建勋认为,这一条款涉嫌“霸王条款”,单方面扩大了车企权利,加重了消费者资金风险。
行业对比:为何唯独小米陷争议?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尾款支付流程早有成熟经验。多数车企采用“车辆到店后验车→尾款结清→办理交付”的流程。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均支持用户在验车后支付尾款。
汽车行业分析师董浩表示:“用户购车基本都是在提车时结清尾款,然后开发票、上牌。我是第一次见到车企在车辆还在排产时就要求车主提前支付尾款。”
深层原因:产能困境与黄牛囤单
这场争议背后,反映了小米汽车的产能困境。目前,小米SU7排产周期最长可达41周。有分析人士指出,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可能是小米清理“黄牛”囤订单的一种手段。
知情人士解释,小米汽车按用户锁单时的配置生产,如果车辆下线后用户反悔,需顺延到下一个选择同样配置的订单,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提车周期。在供应链压力下,小米选择将风险转嫁给部分“高风险”用户。
消费者如何维权?
法律界人士为消费者指明了出路。四川简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胤征律师建议,收到付款通知的准车主可要求小米明确具体提车时间和质量保证后再支付尾款。
廖建勋律师则认为,在小米汽车购车协议涉嫌“霸王条款”的情况下,消费者拒绝支付尾款不能直接认定为违约。若沟通无果,消费者可向12345、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通过诉讼途径维权。
信任才是最长久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效率角度看,小米汽车希望优化现金流和排产节奏可以理解。但当这种效率追求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冲突时,企业应如何取舍?
一位被要求提前支付20多万尾款的准车主在社交平台质问道:“当情怀遭遇条款,谁该承担风险?”这个问题,不仅关乎小米汽车,也值得所有新兴造车企业深思。
尾款可以交,但信任不能被强行收走。随着汽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产品力固然重要,但建立在公平合约基础上的消费者信任,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