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公里每小时是什么概念?这个速度,已经接近国内民航飞机在跑道上的起飞速度!而这不是发生在航空领域,而是高速公路上,小米SU7电车驾驶员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飞驰,还用一只手录下了视频——而在副驾驶座上,居然还坐着一个乘客。这次事件让小米再次登上热搜话题榜,引发线上线下巨大的争议。但问题来了小米汽车到底该为此负责吗?雷军是否要公开回应呢?从法律、道德到公众舆论,这场风波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大的问题。
小米汽车推出SU7系列时,宣传“性能极致”“超快提速”,直至宣布其百公里加速仅需3.9秒时,网友们都惊呼雷军终于在汽车领域玩出了“速度与激情”。但这次事件却让宣传的速度成了“速度与危险”的代名词。支持方认为,小米汽车只是提供了性能工具,驾驶员的行为才是导致超速的关键;而另一派则直指雷军和小米汽车的营销存在“不适当引导”,认为这样的宣传鼓励司机“追求不必要的极限”。矛盾的焦点直指一个问题小米汽车是不是通过性能宣传,为不良驾驶行为埋下了伏笔?
“飙速超车”的讨论并不新鲜,但每次都能挑起不同的社会层面。支持小米的网友纷纷站出来表示“能开230的车多了去了,怎么不去怪那些超跑品牌?”这种观点从逻辑上没错,并且援引了类似玛莎拉蒂醉驾事件“撞人怪车企的责任是不是太离谱?”相比之下,批评者的声音显得更为激烈“小米的广告语和速度数据,难道不是一种隐性倡导?‘性能就是安全保障’,这样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脚!”有人甚至讽刺道“雷军是不是忘了‘科技向善’。”这两种意见在网络社区形成了激烈的碰撞。
再看看普通人的反应。一位职业司机表示“也不能完全怪车企,车开得快是为了应急用,但超速加分心开车,那就是司机的错。”而一位母亲表示“作为消费者,我觉得这种宣传容易让年轻人上头,觉得开快车很酷,其实很危险。”这些声音的背后,正是中国普通家庭对安全驾驶的关切。
事件的后续发展似乎让争议逐渐平息,毕竟车主本人已经被警察以超速驾驶行为拘留,相关警方公告明确表示,此事件不涉及小米汽车的责任。小米官方也迅速发布声明,表示汽车的性能测试旨在在特定场地中展开,绝无鼓励用户违规驾驶之意。按照常规逻辑,这段公关声明似乎给小米松了口气。然而另一方舆论却未完全平息“既然没责任,为什么你们只宣传快、不宣传如何安全?”有人甚至列举国外车企在广告中强调安全性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传统,与小米“推极限”形成鲜明对比。
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声音流露出一种“假性平静”的担忧。他们认为,对这种极限性能的追捧,会在潜意识中塑造消费者的危险观念。这与许多年轻人对于“小米速度”的盲目追崇形成了某种暗流涌动的趋势。当技术和速度成为消费市场中的绝对主导,社会观念对速度的容忍是否还会进一步模糊道德和法律边界?这或许是更大的隐患。
就在大家以为风波已经降温时,问题突然迎来了“惊天反转”。一篇揭露小米SU7驾驶辅助系统设计疏漏的海外报道再次将小米推向舆论中心。这篇报道指出,小米SU7虽然具备高级驾驶辅助功能,但这些系统在高速度下的性能表现并不理想,无法完全提供安全保障——特别是在超过200公里每小时的极限速度时,车辆可能出现系统误判,导致动力输出过激。
这一报道让原本“司机失误”的单方面矛盾链条直接转向厂商责任。批评者抓住这一点迅速发声“小米汽车在速度性能宣传上过火,技术能力却未达标,这才是车辆成问题的本质。”而另一方则反击“这只是少数情况下的技术瑕疵,每一款车都有它的限速逻辑,超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责任。”不论观点如何,这一技术真相的爆出,让事件彻底升温。
伏笔随之爆发——雷军在一场公开活动中曾强调“速度是安全的基础”,这一宣传语在事件中被频繁引用,却遭到了反对者的集中火力抨击“速度只是一件危险玩具。”网友评论区也成为了辩论的战场,两派言辞激烈,几乎一发不可收拾。
从技术问题到品牌责任,再到驾驶员的法律意识,相同的问题似乎在不同的角度都无解。司机问题不解决,性能误差依然存在,而厂商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危机也进一步显现。尽管小米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推出限速提醒功能、以及技术检测升级,但这些看似缓解的动作被舆论认为不够有力。
与此新一轮反对意见浮现——部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驾驶辅助系统彻底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发起退车行动,呼吁汽车厂商“拿出更强的态度”。而作为企业领头人,雷军本人的态度也颇受质疑“速度本身无害的问题,但他少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安全使用它’。”各方立场裂痕愈发显现,每一次品牌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都让这场舆论风暴无休无止。
总的来小米汽车这次的争议,其实并不是单一事件,它揭示了“科技带来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渴望技术让生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我们也不能忽视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和社会代价。雷军在汽车领域的尝试,固然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但从“速度”到“责任”的跨越,他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速度是产品的卖点,那安全就应该是品牌的基石。小米汽车能否在眼球经济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企业的最大考验。
而关于超速驾驶,大家也需要反思这样的危险行为根本不该被情感化地讨论,它本质上就是社会的法律和秩序问题。我们真的需要制造更快的车吗?还是更安全、更智慧的车辆?或许这些问题,只能留给未来去解决了。
小米汽车到底该不该为驾驶员的超速行为负责?有人认为这是驾驶员的个人失误,和车辆无关;有人则说小米宣传太过火,等于变相鼓励超速驾驶。问题来了如果小米出了设计缺陷,事故责任划分应是驾驶员多还是厂商多呢?大家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