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算:李想这样操作之后,其实对于老客户来说,节约钱了!
你还别说,最近这新能源车市,真跟夏天的大排档似的,热闹、喧嚣,还带着一股子浓浓的“火药味”。各家大佬都在卷,卷续航、卷智能,但卷到最后,都得在价格上真刀真枪地干一仗。可这价格战吧,打法千千万,有些打法就跟七伤拳似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通降价,老车主的心哇凉哇凉的。但今天中午这事儿,有点意思,李想这波操作,让人感觉他不像是在肉搏,反倒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咱们先回到“昨天”,或者说,就是今天中午之前。你琢磨一下这个场景:你,一个潜在的理想车主,看中了那台理想L8(对,原文那位大哥口误说成i8了,估计是太激动,这心情我懂),心里痒痒的。你特别喜欢那个21寸的大轮毂,看着就霸气;还有那第二排的大娱乐屏,孩子一上车,准能安安静-安静地看动画片,简直是“家庭和睦神器”。可问题来了,这些好东西,它不单卖啊!它们被“打包”在一个高配版本里,总价,37.98万元。你心里就得嘀咕了:“我想要这俩,但可能对别的捆绑配置没那么感冒,这钱花得……是不是有点冤?”这种感觉,就像你去吃自助餐,只想吃几只大虾,结果必须花全价买下整个海鲜盛宴的门票,心里总归有点儿不那么舒坦。这就是之前很多消费者的困境,选择权被品牌方提前设定好了,你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忍痛割爱。
这局面在整个汽车行业都太常见了,厂家美其名曰“产品矩阵优化”,说白了就是想让你多掏钱,一步到位上高配。他们把消费者的喜好研究得透透的,知道哪些是痒点,然后把这些痒点配置跟其他一些有的没的捆绑在一起,让你为了那一点点心动,付出更多的成本。在这种大环境里,消费者其实是有点被动的,大家的期待也变得很简单:能不能别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套餐,就让我自己选,行不行?
就在大家以为这又将是一次平平无奇的厂商调价时,转折点,毫无征兆地来了。今天中午,李想甩出来的新定价策略,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他没搞那种简单粗暴的“官降N万”,那种做法虽然直接,但特别容易让刚提车的老车主感觉自己成了“韭菜”。他的操作,更像是一次精准的手术刀切割。这叫什么?这叫“解耦”。一个听着很技术的词,但意思特别实在:把车的基础价格和选装配置彻底分开!
这一下,整个账本都变了。我们再回到那位心心念念大轮毂和后排屏的用户视角。就在李想宣布新政之后,他重新点开订单页面,手指头这么一勾选,嘿,奇迹发生了!同样的车,同样的21寸轮毂,同样的后排大屏,总价变成了35.98万元。两万块,就这么实实在在地省下来了!这笔钱,够全家来一次高品质的短途旅行,或者给家里添置一套不错的家电了。这还没完,李想估计是想到了老车主们的感受,额外给了一份“忠诚奖励”:如果你是理想的老车主,再减一万!34.98万!这一下,不光是省钱了,心里那股子被品牌方尊重和念旧的感觉,瞬间就上来了。这感觉,比单纯降价带来的惊喜,要复杂得多,也温暖得多。知乎上有个网友评论说得好:“以前是理想让你感觉你赚了,这次是理想真的让你赚了。”
更绝的是,这次调整给了消费者真正的“后悔权”和“选择权”。假如那位车主冷静下来一想:“哎,我这车主要在市区开,21寸轮毂虽然好看,但可能胎壁薄,影响点舒适性,要不就算了?后排屏……孩子好像在后座睡觉比看电视多。”行,没问题!这两样你都不要,那价格直接就干到了32.98万。你看,从接近38万的“必须买”,到最低不到33万的“可以买”,中间这五万块钱的弹性空间,就是李想这次操作赋予用户的最大价值。它不再替你做决定,而是把菜单和笔都递给你,说:“哥们,想吃点啥,自己画勾。”
所以你看,李想的这一手,真的只是为了“划算”这么简单吗?表面上看,是为用户节约了钱,但往深了瞅,这其实是一次极其高明的市场沟通和用户关系维护。在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用“降价”这把大锤无差别乱砸的时候,他选择用一把更精巧的刻刀,去雕琢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他没让老车主心寒,反而给了他们额外的福利;他没让新用户觉得产品掉价,而是给了他们更自由的选择。这波操作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我们尊重你的钱包,但我们更尊重你的选择。
这一步棋走完,整个市场的气氛都变得有些微妙起来了。同行们估计也在琢磨:这套打法,我们是跟还是不跟?跟吧,自己的产品定价体系可能得推倒重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跟吧,眼看着理想汽车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又圈走了一大波人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战了,这是上升到了“拥护用户”的心理战和价值观的博弈。当一个品牌开始真正考虑如何让你花得更明白、更舒心的时候,它的竞争力,可能就不只体现在那几块屏幕或者那几十度电上了。所以,你觉得李想这波操作,仅仅是为了让老客户省点钱吗?还是说,他其实是在给整个行业,悄悄地立下了一个新规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