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以前谁不知道卖摩托车的,满大街跑的那种。
现在提起来,好多人还觉得就是个老牌子,没啥新鲜劲儿。
可你猜怎么着,这公司差点就没了。
2020年那会儿,账上只剩三亿多现金,外面欠了一百五十亿,供应商一纸申请,直接进破产重整。
听着就惨吧。
之前还把造车资质卖给理想,换点钱救急,结果杯水车薪。
19年赚的钱比前一年少了三分之一,亏了四十六亿,负债八成五,眼瞅着就要倒。
几年后居然又站起来了。
转机是2022年,吉利出手,成了大股东。
这才算喘了口气。
真正翻篇是2024年,旷视科技的印奇带着团队进来,成了第二大股东,自己当董事长。
2025年2月,干脆改名叫千里科技。
更猛的是,请来华为车BU前总裁王军,当联席总裁。
这意思很明显了,不干别的,专攻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吉利总裁桂生悦今年三月说了一句,要跟千里搞出智驾领域的第二个华为。
当时很多人笑,觉得吹牛。
一个快倒闭的厂子,还想学华为?
可你看它后来的动作,真不是闹着玩的。
2025年8月,卖了一万一千一百多辆车,比去年多了快两倍。
前八个月总共卖了六万辆,涨了八十五。
这数字,在新势力里不算最猛,但已经能排进中上。
技术也没闲着。
和吉利合搞的“千里浩瀚”方案,H3版本已经装到十万元级别的车上,连燃油车都能用。
H9更狠,双英伟达Thor-U芯片,配极氪9X,九月二十九号上市。
硬件直接拉满,一点没含糊。
印奇在发布会那天说,华为确实厉害,咱们也得学,但咱不想抄作业。
想走自己的路。
这话听着低调,其实野心不小。
不硬碰硬,搞差异化。
背后有吉利撑腰,加上印奇和王军这块招牌,底气确实足了些。
但说实话,搞智能驾驶,烧钱太狠了。
长安说未来五年投两千五百亿,华为更是不停砸。
千里呢,2025年上半年赚了四十一亿,涨了四十,可扣掉杂七杂八,还是亏了一个亿三千万。
靠政府给了十七个小目标才勉强稳住。
账面也不好流动资产七十八亿,负债九十亿,短债压得人喘不过气。
但他们没等死。
九月宣布要筹备去香港上市。
紧奔驰扔了十三亿三千万,买了百分之三股份,成了第五大股东。
这下好了,钱来了,国际资源也搭上了线。
印奇说以后要和奔驰在智驾、座舱上深度合作。
明眼人都懂,这步棋走得巧。
既解了燃眉之急,又抬了身价。
分析师们也开始看好,预测2025到2027年,营收能冲到八十七亿、一百零五亿、一百二十七亿,利润慢慢转正。
可难处也在那儿摆着。
现在国内智驾圈,基本是“自华魔”三分天下,车企自己搞、华为输出、Momenta这类玩家也在抢地盘。
千里想挤进去,技术和自主性都是坎。
李书福说过一句,“这是属于你的时代”。
听着像鼓励,其实也是压力。
能不能真做出点名堂,还得看L4级方案行不行,商业化能不能铺开。
从力帆到千里,能活过来已经是奇迹。
但想在智驾这条又烧钱又卷的道上,跑成第二个华为?
前头关卡一堆。
梦想谁都敢有,可兜里的钱,手里的技术,才是真的。
我觉得这事挺牛的。
一个差点烂透的老厂,硬被拽回来重新拼骨架。
不是换个壳子骗补贴那种,是真的想干点新东西。
哪怕现在还在烧钱,哪怕负债压着,至少敢动手,敢请人,敢改名字。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等机会,而他们是在坟堆里爬出来抢机会。
成不成另说,这份狠劲,我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