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常州街头的一场大火,把很多人都给看揪心了。
一辆崭新的小米SU7,在众目睽睽之下烧成了一具黑色的空壳,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画面确实让人不安。
这事一出来,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担心,有人质疑,毕竟小米汽车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出了这样的事,大家自然会格外关注。
很多人心里都在打鼓:这电动汽车到底还安不安全?
刚买的新车,怎么就说烧就烧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今天就一块儿,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回到事故发生的最开端。
根据目前各方透露出来的信息,这辆车并不是在正常开着的时候突然自燃的。
事情的起因,是它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具体的事故情况是车辆的底盘和路面或者障碍物发生了碰撞,也就是我们平时开车常说的“托底”。
这一下托底,对于一辆普通的燃油车来说,可能问题不大,最多是把下面的护板、排气管或者油底壳给碰坏了,修一修就行。
但是,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底盘被猛烈撞击,这可是个天大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纯电动汽车,它的动力电池包,就是那个最大、最重、也最关键的部件,是整个平铺在车子底盘上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汽车的整个地板下面,就是一个装满了成千上万个高能量小电池的大盒子。
这个设计的好处是能降低车辆重心,让车开起来更稳,同时也能最大化利用车内空间。
但它的风险也恰恰在这里,一旦底盘受到严重的外力冲击,就等于直接把力量作用在了这个“能量核心”上。
这次事故中的小米SU7,在高速上托底之后,电池包的外部结构可能已经变形,更危险的是,里面的电芯可能因为受到挤压而发生了损坏。
这种损坏从外面是完全看不出来的,但它可能已经造成了电池内部的正负极隔膜破裂,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内部短路。
这个短路点就像一个被悄悄点燃的小火苗,它不会立刻引起大火,而是在电池内部持续、缓慢地发热。
这就是为什么车辆在高速上发生碰撞后,并没有马上烧起来,车上的人员还有充足的时间安全撤离,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值得我们深思了。
车辆被拖车从高速上运下来,送到了常州的一家修理店门口。
就在车辆刚刚被从拖车上卸下,稳稳当当地停在地面上之后,仅仅过了一两分钟,异变就发生了。
滚滚的浓烟先是从车底冒出来,紧接着明火就窜了出来,火势迅速蔓延,很快就吞噬了整辆车。
根据附近商户的描述,大火烧了二三十分钟,消防员赶到后才将火扑灭。
这个过程就暴露了电动汽车安全领域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电池热失控的“延迟性”。
从高速撞击埋下隐患,到最终在修理店门口起火,中间隔了一段运输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电池内部那个看不见的“小火苗”一直在积蓄热量。
拖车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损坏。
当车辆最终静止停放时,没有了行驶中流动的空气来帮助散热,内部积聚的热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下子就爆发了。
一个电芯失控,它的高温会像点燃鞭炮一样,迅速引爆周围的电芯,形成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电池包发生剧烈的燃烧甚至爆炸。
所以,这起火灾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自燃”,而是一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具有延迟性的电池热失控事件。
这个过程,几乎是所有新能源车企都面临的共同挑战。
这件事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面前:一辆发生过碰撞,尤其是底盘受损的电动汽车,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地处置它?
目前来看,我们的行业标准和应急预案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空白。
当一辆电动车发生事故后,普通的拖车司机、维修人员,甚至包括车主自己,可能都无法准确判断电池包内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大家可能还是按照处理燃油车的老经验,认为只要车没当场烧起来,拖到修理厂就安全了。
但事实证明,这种“潜伏”的危险性更大。
如何对事故车辆的电池包进行快速、准确的损伤检测,如何制定一套标准化的事故车辆安全转运和静置观察流程,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作为事件的主角,小米汽车被推上风口浪尖是必然的。
大家会质疑,小米SU7的电池包防护能力是不是足够强?
它的电池管理系统在监测到异常时,有没有及时发出警报?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等待官方出具的、有详细数据的权威调查报告才能下定论。
我们知道,小米SU7的电池供应商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都是业内的顶级企业,小米在宣传时也强调了自身电池包的多重安全防护设计。
但任何设计都有其物理极限,这次事故的撞击能量究竟有多大,是否超出了设计的安全冗余,这是调查的关键。
这把火,虽然烧在常州的一辆车上,但它却给整个飞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这些年,各大车企在发布会上,谈论的更多是续航里程有多长、零百加速有多快、智能驾驶有多聪明。
这些固然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安全,永远是这一切的基础,是那个决定一切的“1”。
没有了安全,再快的速度、再远的续航、再炫的科技,都失去了意义。
对于每一个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一辆车上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永远是这辆车能不能平平安安地把他们送到目的地。
我们希望小米汽车能够坦诚、透明地面对这次事件,用实际行动和经得起检验的调查结果来回应公众的关切。
更重要的是,希望整个行业能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不再仅仅把安全停留在宣传口号上,而是真正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事故后的安全处置难题,去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去加强对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安全教育。
科技的发展终究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还要时刻提心吊胆。
常州街头的这堆灰烬,应该成为推动行业安全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的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