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很多人都关注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各大网约车平台好像集体“转性”了,纷纷宣布要降低平台的抽成比例,说是要更好地保障司机师傅们的权益和收入。
这听起来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啊,毕竟过去这些年,大家对平台抽成高的问题一直都有不少议论。
按照最简单的想法,平台抽得少了,那司机师傅们拿到手的钱自然就应该多了。
这道简单的加减法,谁都会算。
然而,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在一线奔波的司机师傅们却反映,自己的收入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增加,有的人甚至觉得比以前更难挣钱了。
这就让大家伙儿都犯了嘀咕,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平台是在跟我们玩文字游戏吗?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去脉给捋清楚,看看这钱到底是怎么算的,司机师傅们的辛苦钱又究竟去了哪里。
首先,我们得承认,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这个姿态是值得肯定的。
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平台愿意让出一部分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过去,高达百分之二三十甚至更高的抽成,确实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司机身上,让他们感觉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平台打工。
现在,平台说要把这个比例降下来,比如降到百分之十八的上限,从表面上看,每一笔订单,司机确实能多分到几个百分点了。
一单多几块钱,一天下来也能多出几十块,一个月累积下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这个账,从理论上是完全说得通的。
可现实为什么会和理论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
关键就在于,我们可能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决定一个网约车司机最终收入的,并不仅仅是那个抽成比例。
一位开了好几年网约车的老师傅说得特别实在,他说:“抽成比例是高是低,对我们来说当然有影响,但它不是根本。真正决定我们一趟活儿能挣多少钱的,是那个‘单价’。”这个“单价”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我们乘客在打车软件上能看到的计价规则,它包括了起步价是多少,每开一公里多少钱,以及因为堵车等原因,每分钟要花多少钱。
这三样东西加起来,才是一趟行程总费用的基础。
我们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去卖苹果。
决定你总共能卖多少钱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市场收你多少管理费,也就是“抽成”;另一个是你的苹果本身一斤能卖多少钱,也就是“单价”。
现在市场说,管理费我给你降一点,从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五降到百分之十八。
你一听很高兴,但同时你发现,你苹果的收购价从原来的一斤五块钱,被压到了一斤四块钱。
这么一算,你最后到手的钱,是不是不但没增加,反而还可能减少了?
网约车司机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很多司机都说,他们入行这么多年,油价涨了,车子的保养维修费用涨了,就连在外面吃个午饭的钱都涨了不少,唯独这个网约车的“单价”,几年来几乎就没动过,甚至在一些变相的规则下,还在不断地被拉低。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不断拉低这个“单价”呢?
答案就是现在平台上非常流行的两种订单模式:“一口价”和“特惠单”。
我们先说说“一口价”。
对于乘客来说,“一口价”确实很方便,上车前就知道这趟行程要花多少钱,心里有底,不用担心司机会不会绕路,也不用害怕路上堵车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但是,这种便利的背后,风险和成本却悄悄地转移到了司机的身上。
平台是通过大数据来计算出这个“一口价”的,它通常会按照最理想、最通畅的路线和时间来估算。
可现实中的路况是千变万化的,万一遇上早晚高峰大堵车,或者前方道路临时施工需要绕行,原本半个小时能跑完的路,可能一个小时都到不了。
这时候,乘客支付的钱还是那个固定的“一口价”,但司机师傅多付出的时间成本、车辆的油耗和磨损,平台是不会额外补偿的。
这多出来的时间和成本,就等于是司机自己默默地承担了。
跑这种单子,司机心里是没底的,就跟开盲盒一样,顺利的话能赚点,一堵车就可能白忙活甚至亏本。
再来说说“特惠单”。
这种订单对乘客的吸引力就更大了,经常能用很低的价格打到车。
这是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吸引用户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手段。
平台会发给乘客各种优惠券,让打车价格变得非常便宜。
问题是,这部分优惠的钱,真的是平台自己掏腰包补贴的吗?
实际上并不完全是。
在复杂的算法之下,这部分优惠成本,有相当一部分会通过降低这笔订单的基础计价来变相地让司机承担。
司机如果不接这种单子,平台的派单系统可能会减少给他的派单量,影响他的接单率和评分,为了维持生计,很多司机只能是明知不怎么赚钱,也得硬着平头皮去接。
所以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
平台一边在明面上降低了抽成的“比例”,让大家觉得它在让利;另一边却在暗地里,通过大量的“一口价”和“特惠单”来压低订单的“总价”。
这就好比一个蛋糕,虽然切给你的那块比例变大了,但整个蛋糕的尺寸却被做小了。
最后你拿到手的,可能还不如原来那块小比例但基于一个大蛋糕的份量多。
更让司机们头疼的是,平台的计价和抽成规则极其复杂,像一个不透明的“黑箱”。
一笔订单下来,乘客付了多少钱,平台优惠了多少,自己作为司机提供了多少价值,最后平台抽走了多少,奖励了多少,常常是一笔糊涂账,司机们根本算不明白。
他们只能看到最后到账的那个数字,至于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他们没有知情权,更没有议价权。
因此,事情已经很清楚了。
仅仅盯着那个抽成比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它只是收入分配环节的一个变量,而真正决定盘子大小的,是运价本身。
要想从根本上保障网约车司机的合理收入和合法权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价形成和调整机制。
这件事情,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和平台去自由博弈,因为在强大的平台面前,个体司机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能够站出来,为这个行业划定一条“底线”。
就像我们国家规定了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一样,也应该为网约车服务制定一个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营成本的“最低运价”。
这个运价必须能够覆盖车辆的折旧、保险、油耗、维修保养以及司机师傅们的基本人工成本,并保证他们能有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
同时,要坚决地对那些以“倾销”为目的、明显低于成本价的恶性价格竞争行为进行规范和制止。
只有让运价回归到合理的价值水平,才能让整个行业进入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不仅是对几千万网约车司机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是为了我们所有乘客能够长期享受到安全、稳定、优质的出行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