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成新势力“人才摇篮”?李书福这话听着心酸,但真没说错
李书福一句话,把整个汽车行业搅得沸沸扬扬。他说,现在那些冒出来的新造车公司,几乎都是从吉利挖人,连技术骨干带团队一锅端,吉利快成他们的“人才孵化基地”了。这话一出,网上炸了锅。有人替吉利鸣不平,觉得被当了“免费培训中心”;也有人冷笑,说员工跳槽天经地义,谁给钱多跟谁干,哪来的忠诚可言。
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你说吉利冤不冤?还真有点。一家企业辛辛苦苦培养技术团队,搞研发、攒经验,结果成了别人起步的跳板,换谁心里都不痛快。可话说回来,市场经济下,人才流动本就是常态。员工有选择更好平台的权利,企业也没法拿锁链把人拴住。问题不在人走,而在为啥走?是待遇跟不上,还是发展空间受限?又或者,人家新势力开价太狠,直接砸得人挪不动窝?
就拿小米造车这事来说,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现在是雷军顺为资本的投资合伙人。这关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储殷教授那句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小米挖角吉利研究院,动静不小。不是一两个人,是成建制地挖。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借鸡生蛋”。自己从零开始搞研发太慢,不如直接把成熟的团队搬过来,省时省力,还能快速上道。
但这种模式能走多远?技术可以搬,经验可以带,可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供应链整合能力,这些软实力哪是几天就能复制的?吉利能稳坐国产车头把交椅这么多年,靠的不只是几个工程师,而是整个体系的打磨。新势力靠挖角起家,短期能出成果,可长期拼的是内功。要是只想着“拿来主义”,迟早会遇到瓶颈。
李书福这番话,表面是抱怨,实则是警醒。他点出了一个行业潜规则:人才竞争已经白热化,谁掌握核心团队,谁就掌握未来。可他也清楚,光靠情怀留不住人。企业得反思,为什么自己培养的人才,最后给别人做了嫁衣?是不是在激励机制、职业路径上还有短板?再牛的企业,也架不住持续被“放血”。
反过来,那些挖人的新势力,真就高枕无忧了?挖人容易,留人难。团队空降,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文化冲突、管理分歧,搞不好就是一盘散沙。更别说,过度依赖外部输血,自主研发能力永远长不大。等资本热度一过,市场回归理性,拼的还是谁家底厚、技术硬。
说到底,这事儿没有谁对谁错。吉利的无奈,新势力的激进,都是行业变革期的必然现象。电动车时代来得太快,传统车企还没缓过神,互联网资本已经杀进来了。大家抢的不是车,是时间,是机会。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拉起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谁就能抢占先机。
只是希望,这场人才争夺战别变成零和博弈。车企之间该有竞争,也该有良性互动。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别让“挖角”变成唯一手段。真正健康的生态,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你抢我的,我抢你的。否则,今天挖别人,明天自己被挖,循环往复,谁也别想真正强大起来。
李书福敢把这话说出来,至少说明他清醒。知道问题在哪,才有可能去改。至于未来怎么走,还得看各家怎么平衡“抢人”和“育人”的关系。毕竟,车是造出来的,不是挖出来的。
人才是流动的,但真正的技术壁垒,是靠时间堆出来的。
资料来源:凤凰网财经、新浪财经、第一财经日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