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因“大而美”法案放弃开发电动SUV

一、核心事件

1.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取消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直接冲击车企电动化战略。

2. 本田终止北美纯电SUV项目,战略重心转向混动车型,暴露传统车企对政策的高度依赖。

二、政策背景

1. 美国政府

◦ 政策工具:《通胀削减法案》(“大而美”法案)通过税收抵免引导产业转型,但2025年9月30日起取消补贴。

◦ 深层意图:通过政策杠杆推动本土供应链建设(如电池本土化比例要求),但政策反复性加剧市场不确定性。

2. 本田汽车

◦ 战略调整:

◦ 原计划:推出“Zero系列”电动车,开发美规定制化纯电SUV;

◦ 最新决策:终止纯电SUV项目,2030年纯电销量占比从30%下调,投资削减3万亿日元,聚焦混动车型(如CR-V混动版)。

本田因“大而美”法案放弃开发电动SUV-有驾

◦ 技术优势:新一代混动系统燃油效率提升10%,成本降低50%,电池寿命长达20年,维护成本低。

3. 特斯拉与新势力车企

◦ 特斯拉应对:加州可能重启补贴但排除特斯拉,马斯克反对;中国市场销量增长,上海Megapack工厂投产缓解压力。

◦ 新势力挑战:政策退出后需求降温,Rivian等企业依赖补贴生存,面临更大压力。

三、事件时间线与政策冲击

1. 政策时间节点

◦ 2025年7月4日:特朗普签署法案,提前终止电动车税收抵免(原计划2026年1月1日取消)。

◦ 2025年9月30日:7500美元税收抵免正式取消,特斯拉Model Y等车型售价显著上涨。

2. 本田战略转折点

◦ 2025年CES展:发布Zero系列概念车,计划2026年量产;

◦ 2025年6月:宣布战略调整,终止纯电SUV项目,转向混动。

四、行业连锁反应与市场格局

1. 传统车企动态

◦ 福特:共享电池产能给日产,推迟电动车型上市,转向混动;

◦ 日产:取消日本电池工厂计划,依赖福特产能,聚焦美国本土生产。

本田因“大而美”法案放弃开发电动SUV-有驾

◦ 通用:出售电池工厂股份,产能利用率不足。

2. 市场结构变化

◦ 短期:北美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混动车型占比提升(预计2025年电气化车型占25%,混动占15%)。

◦ 长期:政策不确定性倒逼技术自主性,电池降本、智能化差异成为竞争关键。

3. 中美产业博弈

◦ 中国车企应对:极星在美建厂,路特斯调整策略;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墨西哥迂回,但面临政策限制(电池组件FEOC所有权低于25%)。

◦ 关税影响: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关税升至100%,但中国对美出口量有限(2023年仅1.24万辆),车企转向本地化生产。

五、深层矛盾与启示

1. 政策依赖性风险

◦ 案例:本田因补贴取消直接终止项目,暴露传统车企转型脆弱性;

◦ 对比:特斯拉凭借全球规模和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更强。

2. 产业核心能力对比

本田因“大而美”法案放弃开发电动SUV-有驾

3. 对中国车企的启示

◦ 风险预警:出海需警惕政策变动,如美国关税与本地化要求;

◦ 能力建设:夯实技术(如电池、智能化)、用户洞察、体系能力,减少对政策依赖。

六、未来趋势预判

• 短期:北美电动车销量增速放缓,混动车型(如本田CR-V混动)成市场主力。

• 长期:政策反复倒逼车企加强技术自主性,电池本土化、智能化差异决定竞争力。

• 行业共识:从“补贴驱动”转向“真实需求驱动”是必然趋势,企业需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