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在广州白云机场坐飞机或者接送人的朋友们,可能都听说了这么个事儿。
从7月15号开始,机场的网约车管理搞了个新花样,叫“运营新模式”。
听起来挺现代的,但这个新模式到底新在哪儿?
对咱们坐车的人,还有那些靠开车养家糊口的司机师傅们,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和司机圈子里就聊开了锅,有叫好的,也有不少叹气的。
咱们今天就当一回局外人,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捋一捋,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个“新模式”到底是怎么个玩法。
说白了,就是机场把网约车司机等活儿的地方,和乘客上车的地方,给彻底分开了。
以前,司机师傅接了单,可能会在停车场里跟你电话沟通,告诉你他在哪个柱子底下,哪个出口等,然后你拖着行李箱一通好找。
现在不一样了。
机场专门划出了一块地方,叫“网约车司机专用蓄车区”,司机师傅们想在机场接单,就得先把车开到这个区域里等着。
这个蓄车区可不是免费的,进去一次,先交10块钱,这10块钱能让你在里面待上两个小时。
如果两个小时还没接到单,或者想多等会儿,那就得继续掏钱,每超一小时加收5块钱,一天最多收80块。
那么,司机接到单以后呢?
也不是马上就能开出来。
这时候就轮到乘客这边操作了。
你需要自己走到指定的上车点,那里会有个大屏幕,跟银行办业务的叫号机似的。
你得在屏幕上输入你叫的那辆车的车牌号,相当于按了个“呼叫”按钮。
系统收到你的呼叫,就会通知蓄车区里的司机:“你的客人准备好了,可以出发了!” 司机收到这个指令,才能把车从蓄车区开到上车点来接你。
为了防止上车点堵车,机场给了司机15分钟的免费离场时间,接上人就得赶紧走。
从乘客的角度来看,这套流程听起来确实不错。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心、方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后再也不用在迷宫一样的停车场里,顶着大太阳或者淋着雨,拖着大箱子小箱子,一边打电话一边四处张望找车了。
你只需要根据指示牌,轻松地走到上车点,像点菜一样在屏幕上“叫”来你的车,车子就会准时出现在你面前。
而且,以前那个老大难的问题——停车费,也似乎解决了。
过去司机开进停车场接人产生的停车费,到底该谁出,经常会引发一些不愉快。
现在,乘客只管上车走人,不用再为这几块钱的停车费跟司机掰扯,整个乘车体验变得更加顺畅和文明。
从这个角度说,机场方面说这是为了“改善司乘环境,提升旅客体验”,确实是站在乘客这边考虑了的。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窗口,广州白云机场追求更高效、更有序的管理,提升城市形象,这个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
乘客的体验感是上去了,可这背后增加的成本,似乎都压在了网约车司机师傅们的肩膀上。
咱们来帮司机师傅们算一笔经济账,这笔账,他们心里可能比谁都清楚。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那10块钱的“入场费”。
这10块钱,对于乘客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司机来说,却是实打实的成本。
在机场等单,运气好的时候可能很快来单,但更多时候,一等等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以前等,只是消耗时间,现在等,是在烧钱。
有司机师傅就琢磨了,要是我在机场好不容易等来一个单,结果是个去附近酒店的短途单,总共车费也就三四十块钱。
平台还要抽走两三成,最后到我手里的可能就二十多块。
为了这二十多块,我先进门的成本就花了10块,再加上油费和车辆的磨损,这一单几乎就是白忙活,甚至还可能亏本。
如果送完这个短途客人,我还想回机场继续等单,那就得重新再交一次10块钱。
这么一来,短途单就成了烫手山芋,谁接谁不划算。
更让司机们感到无奈的,是订单被取消的风险。
比如说,一个司机花了10块钱进了蓄车区,耐心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手机响了,来了一个大单。
他心里正高兴呢,结果没过几分钟,乘客那边因为朋友来接了,或者觉得等太久干脆坐地铁了,就把订单给取消了。
这下可好,车子一步没动,10块钱已经没了,还搭进去一个多小时的宝贵时间。
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所以说,这个新规定,无形中给机场接单设置了一个不低的门槛。
它把原来司机们用“时间换机会”的模式,变成了“金钱换机会”。
以前,一个单子划不划算,司机主要考虑路程远近和预估收入。
现在,他们看到手机上弹出机场的订单时,脑子里得先多转一个弯:这一单挣的钱,够不够抵掉那10块钱的“门票”?
万一中间出点什么岔子,这10块钱会不会打水漂?
这个选择题,变得复杂多了。
很多司机师傅直言不讳地说:“以前在机场趴活儿,虽然累点,但心里有盼头。现在这么一搞,还不如直接放空车回市区跑,至少跑的每一单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不用先往里搭钱。”
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本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机场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体现了我们国家在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的进步。
但是,进步带来的成本,不应该简单地、完全地转移到最基层的劳动者身上。
网约车司机这个群体,挣的都是辛苦钱,每一笔开销都得精打细算。
如果因为一个新规定,导致他们去机场接单的积极性普遍下降,那么最终可能会影响到机场的运力保障。
到了高峰期,乘客会不会发现车更难叫了?
这同样会影响到乘客的体验。
其实,放眼全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型机场也都有类似的网约车管理系统,但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是机场和各大网约车平台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技术手段和后台调度来优化流程,相关的管理成本可能由平台方承担一部分,或者通过更合理的机制来分摊。
所以,广州白云机场的这个新模式,或许还有优化的空间。
比如,这笔费用能否由平台、机场和司机三方共同协商一个更合理的承担方案?
或者,能否建立一个更智能的计费系统,比如对完成短途单后短时间内返回的司机给予费用减免,以鼓励他们继续服务,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按次收费。
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的管理目标和基层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更温暖、更人性化的平衡点,这或许是这个“新模式”在未来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