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小聚,聊起二手车生意,表哥就一肚子苦水,感觉今年怎么拼都难赚到钱,甚至可能赔钱。他说,五年前还算赚得挺开心的,今年很可能亏得比我五年工资还多。这让我开始琢磨,这行业到底发生了啥变化。
我记得当时看过数据,去年二手车市场规模大约在1,600万台左右,算是个大数字了,但这几年明显放缓。以我的行业经验来看,真正的原因,除了听他唠叨,其实差不多可以总结成四个大方面。
第一个就是车企的产能过剩。这个我可以理解,去年很多车企为了应付疫情和补库存,把产能搞得满满当当。结果库存车堆成山,赔钱的压力也大了。你知道,那些库存越堆越多,厂家为了快点清掉,只能哄抬降价。当新车价一跌,二手车的出厂价也得跟着往下探,很多收二手车的老板说,今年买了车,贬值快得惊人,原来认为还能靠卖二手车赚点价差,现在赔得都快掉眼泪。
第二点,新能源的冲击。这点我倒是早有感觉。去年我朋友刚买了台特斯拉Model 3,价格涨得倒也快,二手市场上能稳定点的燃油车,日子就紧了。你说,很多年轻人直接去换新能源了,传统燃油车的二手市场就像死水一般的寡淡。还有一个细节我看看数据,新能源车销量去年增长了将近50%,相比之下,燃油车销量几乎没变,反正整体市场份额都往新能源那边挤。
第三个,就是利润的夹击。很多二手车老板抱怨,现在利润算是压力很大。以前五六万的车,十个点的利润还能凑个55千的毛利,现在就是十万价格的车,加个10%左右的利润,利润还没之前多。这种事我之前也翻过笔记,大概率是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但成交率呢?反倒变得更死板。老板们要么拼死拉低价格,要么死撑着不卖。你说,利润越大,大家越难谈成,二手车市场的春天还遥遥无期。
最后一个也是最混乱的,就是行业的乱象。你听我说,市场上那些准新车、美女精品、原板原漆、事故车,广告词堆出来像新车一样。其实我那天翻了下笔记,有个修理工还说:很多二手车其实就是拆车件拼装的,你看那车的底盘,抛开外观,后桥都被换过。可这个行业其实很难鉴别真伪,很多消费者被骗得一愣一愣的。曾经我朋友买一台特价车,结果开了不到半年,发现漆面开始起泡,原来是二次喷漆,他们原本信誓旦旦说无事故,但信息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
关于这点,我其实是在跟他说——你知道,现在几乎没有绝对的放心二手车。就算标榜无事故,也不要完全信广告,除非你能带着专业人士一块看车,或者自己亲身翻查底盘和维修记录。
你问我,这行业还能怎么做好?真不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要从供应链上找突破口,减少那些黑料车的流入;但是你也知道,车源信息散落各地,就是不太好管。
说句题外话,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之前卖过一辆18年的卡罗拉,那个时候车况还算不错,但价格也是在十万左右。比起现在的行情,那个价位的车大多都不值钱了,虽然也有保值率高一点的,但算下来,平均下来,也就30%的车能算得上还能值点钱。你说,这样的市场环境,是不是也让二手车卖家变得谨慎许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心里也琢磨:二手车的价格,到底谁会给个合理的参考?买卖双方都像在打迷藏,一会儿涨点,一会儿跌点,谁也不敢打死自己是满分。
行业真的挺复杂的。你有没有觉得,咱们平常碰到的那些爆款二手车,挺多时候其实就是个广告角度?实际上车子是不是正经靠谱,要看人和地方。就像我跟一个老修车工聊,他说,你买车别只看外表和广告,说不定下一分钟就得修个大事。
最后我还真的糊涂:你觉得,像现在这样,二手车市场还能撑几年吗?是不是得等新能源市场稳定点,再往上走?我猜,估计五年内这个行业还能折腾出个新气象,但到底是什么,真说不准。
哎,反正我就是希望,有天遇到一台真货,能让我心跳加速点。
你觉得,咱们这种自媒体,要不要开始写点坑货识别指南?说不定还能帮帮那些还在苦苦用血汗钱赌市场的买家。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