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财经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就是《财富》杂志公布了新一年的全球商界百大影响力人物榜单。
咱们华为的任正非先生排在第七,大家觉得很正常,毕竟华为的实力全球有目共睹。
但让人有点没想到的是,比亚迪的王传福,一下子冲到了全球第五名。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王传福是谁?
哦,是比亚迪的老板,那个造车的。
他怎么排得这么高?
要知道,去年他还排在第十九,今年这个进步速度,简直比火箭还快。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中国的汽车企业家,在全球舞台上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这事儿其实不只是王传福一个人的荣誉,它更像一个信号,告诉全世界,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车领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王传福这个人最根本的一个理念说起。
他很多年前就在公司内部立下了一个听起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规矩:公司的研发投入,必须比赚到的净利润还要多。
这话普通人听着可能有点懵,开公司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怎么花的比赚的还多,这不成了赔本买卖?
但在王传福看来,这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他看的不是今天能赚多少钱,而是十年、二十年后,公司还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脚。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从2011年到2024年,这十几年时间里,比亚迪在研发上总共砸进去超过1826亿元。
而且在这十三年里,有十二年的研发开销都确确实实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
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换来的是什么呢?
换来的是一整套别人拿不走、学不会的核心技术。
咱们现在常听到的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e平台、易四方、云辇系统等等,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东西,都是那些年“赔本”砸钱换来的。
就拿这个刀片电池来说,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安全。
以前大家总担心电动车不安全,怕碰撞后电池起火。
比亚迪就搞了一个特别直接的测试,叫针刺实验,就是用一根钢针直接把电池给戳穿,结果电池不冒烟、不起火。
这个安全水平一下子就让很多人放心了,后来这个测试标准甚至被写进了我们国家的行业标准里,成了大家都要学习的榜样。
到2025年,比亚迪手里攥着的全球专利申请都超过了5.8万项,从电池、电机到电控芯片,造电动车最核心的那些东西,它基本都能自己搞定。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不仅会炒菜,连酱油、醋、锅碗瓢盆都能自己造,那他的成本和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这就引出了比亚迪的另一个厉害之处:什么都自己造。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讲究全球分工,你造个零件,我造个零件,最后组装起来。
但比亚迪不一样,它一辆车上超过九成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能把成本压到最低。
比如说,电池是电动车最贵的部分,比亚迪通过自己设计生产线、改进工艺,硬是把电池的成本做到了别人的四分之一左右。
成本下来了,车的价格自然就能下来。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像比亚迪秦这样的混动轿车,技术不错,用起来也省钱,价格却能做到十万块钱以下。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它直接让成千上万的普通中国家庭,能够用买一辆普通燃油车的钱,享受到新能源技术带来的便利。
可以说,比亚迪是凭一己之力,把汽车价格的决定权,从那些外国老牌车企手里,拽回到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当然,光便宜也不行,技术也得跟得上。
比亚迪现在主推的那个叫“天神之眼”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就不只是帮你跟跟车、拐个弯那么简单。
它能把全车的动力、刹车、悬挂都联动起来。
打个比方,你在路上开着车,万一突然爆胎了,或者路面有积水特别滑,可能你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车子已经在一瞬间自动调整了四个轮子的力道和悬挂的软硬,帮你把车稳住,避免发生危险。
比亚迪甚至敢公开承诺,用它的智能泊车功能,如果因为系统问题出了事故造成损失,他们公司全部负责。
这种底气,没有对自己技术百分之百的信心是绝对不敢说的。
在国内做得好,只能算成功了一半。
王传福很清楚,真正的强大,是要能在全世界的市场都站稳脚跟。
2024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超过了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了百分之二十。
这么亮眼的成绩,靠的不是简单的把车卖到国外去,而是王传福的一套“本土化”打法。
他的策略是,要在哪里卖车,就在哪里建工厂。
比如,前段时间欧盟说要对中国的电动车加很高的关税,想挡住中国车进去。
结果他们发现,比亚迪在欧洲匈牙利的工厂已经开始生产汽车了,直接在欧洲本地造车,你加的关税就影响不到我了。
这一招确实高明。
在东南亚市场,比亚迪的动作更快。
泰国的工厂一年能造30万辆车,在印尼,它甚至直接投资了上游的镍矿资源,把造电池的原材料都抓在了手里。
在南美洲,它利用巴西的工厂,把车卖到了墨西哥等国家,市场份额一步步提高,眼看着就要逼近北美市场的大门了。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就非常扎实了。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出口商,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把中国的技术和产品,真正融入到当地市场中去。
说了这么多,无论是疯狂的研发投入,还是全球建厂的宏大计划,背后都需要一个最根本的支撑,那就是人。
比亚迪现在拥有一个超过12万人的工程师团队,这个规模在全世界所有汽车公司里都是最大的。
光是2024年一年,就新招了一千多名博士。
王传福有个“技术鱼池”的说法,意思就是提前很多年就在各种技术领域储备人才、做研究,就像在一个大池子里养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鱼。
平时可能看不出什么,但一旦市场需要哪种技术了,就能马上从池子里捞出一条大鱼来用。
比如储能电站,十几年前比亚迪就开始研究了,当时谁也想不到这东西能有什么大用,但现在全球都在搞能源转型,比亚迪当年的布局就派上了大用场,成了全球储能市场的重要玩家。
所以,当德国媒体感慨说,汽车工业的权力版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时,他们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压力。
过去一百多年,德国的燃油车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但到了电动车时代,中国只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改变了游戏规则。
这背后,不仅仅是比亚迪一家公司的成功,更是我们国家整个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过去我们总觉得技术不如人,但现在,当王传福能自信地说出“技术壁垒是纸老虎”时,我们才发现,时代真的变了,我们已经从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变成了新赛道上的领跑者和规则制定者之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