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车:左手扫地僧右手布加迪,这剧本连资本都看嗨了!

当一家靠扫地机器人在中产家庭"扫天下"的公司,突然宣布要造对标布加迪威龙的超跑,你很难不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被吸尘器吸进了异物。8月28日,追觅科技扔下的这颗"重磅炸弹",炸得整个科技圈和汽车圈集体沉默——不是震惊,更像是被12级飓风吸尘器吸住了舌头,连吐槽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毕竟,这年头连手机厂商造车都得掂量掂量钱包,一个天天研究"如何把狗毛吸得更干净"的企业,突然要挑战"四个轮子的速度与激情",这剧本比《流浪地球》还敢编。

追觅造车:左手扫地僧右手布加迪,这剧本连资本都看嗨了!-有驾
追觅造车:左手扫地僧右手布加迪,这剧本连资本都看嗨了!-有驾

一、从"扫地板"到"飙赛道":追觅的十二年造车梦,还是资本的闪电战?

追觅科技在内部信里深情款款地表示:"造车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13年就有造车计划书"。这话听着挺励志,可稍微一算就发现不对劲——2013年追觅科技还没出生呢!创始人俞浩当时刚从清华航空航天专业毕业没几年,估计还在实验室里琢磨"四旋翼飞行器怎么才能不把师妹的假发吹飞"。这种"穿越时空的造车梦",与其说是战略远见,不如说是给资本讲故事时加上的"情怀滤镜"。

更魔幻的是"对标布加迪威龙"这个操作。要知道,布加迪威龙当年以1001马力、407km/h的极速成为神话,全球限量450台,每台售价超2500万。而追觅科技最拿得出手的产品,是售价4000元左右、能自动集尘的扫地机器人。这就好比一个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师傅,突然宣布要造火箭,目标是"对标马斯克的星舰"——勇气可嘉,但咱先把隔壁王阿姨的共享单车链条修好行吗?

但资本显然吃这一套。从2024年传闻造车至今,追觅科技的动作快得像装了涡轮增压:10亿注册资本的星空计划汽车公司成立,俞浩间接持股80%;41万平方米的工厂在临港破土动工,邻居是特斯拉和宁德时代;近千人的团队号称"行业精英",连生产资质都盯上了上汽的"壳"。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拿着扫地机器人赚来的钱,在新能源汽车的赌桌上押上了"梭哈"。

二、当吸尘器电机遇上超跑引擎:跨界造车的"致命鸿沟"

追觅科技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是其"高速数字马达"。官方资料显示,其吸尘器电机转速可达20万转/分钟,这在清洁电器领域确实能打。但造车不是把吸尘器电机放大100倍那么简单——布加迪威龙的W16发动机有16个气缸,4个涡轮增压器,光散热系统就能抵得上10台扫地机器人的重量。更何况,超豪华电动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追觅在这方面的积累,目前看来约等于小区门口的充电桩——仅能满足"概念充电"。

更讽刺的是生产资质问题。根据爆料,追觅可能要"借用上汽的生产资质"。这让我想起当年蔚来借江淮工厂时被群嘲"江淮蔚来",如今追觅若真顶着"上汽星空"的帽子卖超跑,恐怕得把广告语改成:"虽然资质是借的,但梦想是真的——值2500万!"

至于"优先面向海外市场"的策略,更像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毕竟在国内,消费者早就被"PPT造车"骗怕了,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到许家印的恒驰汽车,大家见惯了"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戏码。而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对新兴电动超跑品牌相对宽容,万一真能忽悠到几个冤大头,至少能给资本市场讲个"海外热销"的新故事。

三、创始人的"航空航天梦":是技术执念还是资本套路?

追觅创始人俞浩的履历确实亮眼:清华航空航天专业出身,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这些标签让他的"造车梦"听起来多了几分可信度——毕竟都是玩"机械"的嘛。但仔细想想,四旋翼飞行器和布加迪超跑的区别,大概相当于乐高积木和航空母舰的差距。前者靠开源代码和电机就能攒出来,后者需要上万个供应商协同,涉及到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安全法规等上百个学科。

不过俞浩的资本嗅觉倒是相当敏锐。2021年追觅科技融资时,估值就已突破100亿,如今借着"造车"的东风,星空计划公司注册资本直接砸到10亿,临港工厂紧邻特斯拉和宁德时代,这些操作与其说是"搞实业",不如说是在资本市场"画大饼"。毕竟,新能源汽车是当下最容易讲出"千亿估值"的故事,哪怕只是个PPT,只要故事讲得好,不愁没人接盘。

四、扫地机器人的尽头是超跑?中国企业的"跨界瘾"该治治了

追觅科技不是第一个跨界造车的企业,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从房地产(恒大、宝能)到手机(小米、华为),从家电(格力、美的)到互联网(百度、阿里),中国企业似乎得了一种"不造车就焦虑"的病。仿佛只要沾上"新能源汽车"的边,公司估值就能翻十倍,老板就能封神。

但造车从来不是"有钱就能玩"的游戏。特斯拉从2003年成立到2020年盈利,烧了16年钱;蔚来亏了8年才勉强止血;就连财大气粗的苹果,造车项目折腾了十年还是"难产"。追觅科技2023年营收不过百亿,净利润不足5亿,这点家底砸进汽车行业,恐怕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更可怕的是,这种盲目跨界正在透支消费者信任。当扫地机器人公司说要造超跑,当奶茶店说要造卫星,当手机厂商说要造火箭,我们究竟该为创新鼓掌,还是该为资本的疯狂捏把汗?或许正如网友调侃:"以后买追觅扫地机器人,会不会送布加迪车模?——还是1:18的那种。"

五、资本狂欢下的冷思考:谁在为"梦想"买单?

追觅科技的造车计划,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赌的是资本市场的接盘意愿,赌的是消费者对"跨界神话"的迷信。但现实是,布加迪威龙之所以能卖两千万,靠的不是"我能造",而是百年品牌积淀、赛车血统和全球顶级的技术团队。这些东西,追觅科技就算再攒十年扫地机器人,也未必能追得上。

而那些被"近千人团队""41万平米工厂""对标布加迪"等字眼吸引的投资者,与其说是看好项目前景,不如说是在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鼓声不停,花就能继续传下去;可一旦鼓声停止,最后接盘的人,注定要为这场荒诞的"造车梦"买单。

结语:当吸尘器的线够到了超跑的门槛

追觅科技的跨界造车,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孩子,突然宣布要参加F1赛车。勇气固然可嘉,但勇气不能替代技术,更不能替代常识。或许在资本的助推下,我们真能在2027年看到一台贴着"追觅"Logo的"超跑",但它更可能是一台套着碳纤维外壳的"大号扫地机器人"——毕竟,在创始人的潜意识里,可能觉得"四个轮子的吸尘器",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最后只想问一句:追觅科技,要不咱先把扫地机器人的避障算法优化一下?毕竟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能让机器人别总卡在沙发底下,比造一台永远买不起的超跑,实在得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