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出新HI PLUS,车厂参与更多,智能汽车合作再变

华为和车企的合作这几年玩的花样层出不穷,今天传出要搞个所谓的“HI PLUS”新模式,说实话,多少有点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为啥这么说?因为这事儿背后其实是各大车厂和科技巨头之间“谁主沉浮”的博弈,也是一场“*智能汽车变革*”的竞赛。咱们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让科技公司给汽车行业当配角,还是让他们推着整条赛道往前卷?

大家都知道,华为做汽车这几年,不是把自己单纯当零部件供应商,而是琢磨着掌控更多的话语权。早先有一波“*HI模式*”,“我来给你们整个全栈技术解决方案”。然后又有“智选车”,直接把自己的系统玩到整车卖场和渠道里,连车怎么卖、广告怎么打、客户怎么引流这种活都显得挺有话语权。很多人问:“为啥华为非要这么多套路?”其实就一句话:*不能只靠一条腿走路,更不能错过智能化崛起的窗口期*。

有人觉得,既然传统HI、智选都挺全能,为啥华为还鼓捣“HI PLUS”?这事儿有点像“*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坦白讲,这些模式本质都还是“给车厂赋能”,但不同之处在于,新模式有点想拉开彼此距离,就是开发你主导,销售你自己搞,咱们华为只是“幕后的技术大顾问”或者“神秘力量”,不再搞前台的卖车、开店那一套。

这里头有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就是谁管消费者,谁才管生死。以往华为帮赛力斯、问界这些主打“我做技术+你做产品+我帮你卖”,结果人家销量起来了,市值也跟着飞了,试问谁有安全感?其实车企早晚会感到不自在,感觉自己慢慢成了代工厂,主角越来越模糊。这种时候,“HI PLUS”就像是给合作双方画了一条模糊的边界,你别太跨界,我也给你面子,我们各做各的。

有个问题值得深思,当下中国的主机厂需要华为吗?既需要,也怕绑定太死。试想下,如果你是广汽、东风这样的大厂,谁愿意一直靠着一个外部巨头过日子?技术外包当然有益,但把灵魂交出去了,自己慢慢也没啥底气。华为以前HI那套,说是赋能,其实是“绑定你”,外人看是升级,实际是可能被“套牢”。现在“HI PLUS”可能就是“我再放一部分权出去”,“你想飞更高,我也君子协定不抢你蛋糕”。这也是华为对大公司朋友的一种妥协和进化——更加合作,更加松绑,更加市场化,各自有各自的成长空间。

但从另一个维度看,这又是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策略?毕竟智选车那种玩法能做的车厂毕竟有限,市场大盘放在那儿,大家都盯着几十万、上百万量级的蛋糕怎么切。合作是智慧,绑定是风险,怎么平衡,技术层面是次要,利益分配才是难题。都别说自己高风亮节,其实谁也不想被别人卡脖子,哪怕是华为这样规模的科技巨头,也都会想“你做你核心的事儿就行,不要处处插手”。

还有一种“HI PLUS”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中国智造和国际供应链的赛跑。你看,比亚迪已经能垂直整合到夸张的地步,自己能攒得就都攒了;特斯拉虽然部分依赖外供,但关键技术终归牢牢攥在马斯克手里。只有掌握核心的企业才不会被随便拿捏。华为之于汽车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大本营夯实,把核心智驾、座舱这些“高地”做到业内最好。哪怕别家不用你全部方案,起码部分“最值钱的骨头”要让你离不开。与其把自己定位成“ 老大哥”,不如做最难被替代的技术中枢。HI PLUS某种意义上,就是“你可以不让我全包,但我的大脑你还是得靠”。

再说,车市卷到现在,技术革命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局卷。主机厂想差异化,拿拼装货色肯定没前途,但技术也不能完全靠别人;科技公司想进军汽车,又时刻盯着风控合规和政策红线。所以,HI PLUS这种“半脱不脱、半绑不绑,既联合研发又自主经营”的模式,实际是目前最老百姓、也是最主流车厂愿意去试水的办法。大家都把底裤套在门口,谁也别想一招制胜。看似松绑,其实是为了走得更远。

但要说这种模式能不能颠覆行业?说实在的,谁都没有把握。智能汽车的天花板还远没到头,传统车厂的活法也没宣判死刑。过去两年,一批拿着HI方案的品牌其实活的并不咋地,极狐、阿维塔这些成绩平平,就是证明。智选车倒是风头正劲,但产品周期短,门槛高,车厂不一定都能玩得起。HI PLUS目前是“增强开发、削弱卖车”,反正是“见招拆招”,哪种卖得好,大家都想贴边。不成功就赶紧换套路,技术抽身风险小,将来也能适当转型,留有后路。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终局到底是谁做主?是硬件厂商,还是算法玩家,是渠道之王,还是生态系统?现在没有人敢拍胸脯保证,按套路出牌能稳赢一波。华为这种模式地推背后,其实是逼着中国大车厂和科技巨头都得快速成长,快速试错。谁能拉住数据,谁就能影响算法迭代;谁能掌握供应链,谁就能卡住生产命脉。

咱们站在普通消费者角度更直白:谁让智能汽车便宜好用,比如自动驾驶真能摸鱼指甲盖都不掉、智能座舱又省心又顺畅,谁就自然能收割芳心。车企用什么模式合作,对咱们其实没啥感知,最终还是看产品和服务好不好。HI、智选、HI PLUS这些名头,业内看得津津有味,其实大家就盯着“谁能让我的日子方便又实惠”。

谁能猜得到,五年后一汽、东风、广汽这些巨头,还靠不靠外部供应商?说不定下个周期,“国产芯片+国产算法”真正成熟,车厂自己两把刷子,华为的战略又得变。反过来,要是某项关键技术一骑绝尘,一家独大吃全天下也不是没可能,你看特斯拉某些领域不就是这样吗?

华为出新HI PLUS,车厂参与更多,智能汽车合作再变-有驾
华为出新HI PLUS,车厂参与更多,智能汽车合作再变-有驾

所以华为不断变花样,逼迫整个行业跟着它一块进化,哪怕是“每天都在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曾经惯用招法走不通,就得不停试错,大厂有大厂的包袱,科技大头有科技大头的焦虑。大家别迷信某种合作模式一劳永逸,终究都是用“动态博弈”追求更大利益蛋糕。

说到底,中国这轮智能汽车浪潮,就是要把一切都打碎重塑,谁都不敢轻易落后。HI PLUS,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又一块垫脚石。等新赛道优势格局再分明一点,这种模式本身或许也就淡出了,留下的只有“谁给行业注入过活力,谁带来真正的进步”。各路玩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谁是大老板,谁是干活的,还得看产品、看市场、看战略。

华为出新HI PLUS,车厂参与更多,智能汽车合作再变-有驾
华为出新HI PLUS,车厂参与更多,智能汽车合作再变-有驾

大家觉得呢?你觉得未来车企和科技公司的关系会越来越杂糅,还是会渐渐分野,大家专注“各自核心,扫好门前雪”?你又希望自己开的下一台车,到底是谁主导、谁搭台?无论如何,“HI PLUS”不过是场大戏中的一场风波,*行业每天都在变,只有抓得住核心技术、抓得住用户需求的,才能最终站稳脚跟*。等戏散了,自然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