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路口等红灯,一辆刚出4S店的纯电SUV从我面前飘过去,车尾牌照框还挂着促销广告纸。
那画面很普通,但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怪念头——要是哪天这些车全都消失了呢?
街上只剩油车排队加油,充电桩像废弃电话亭一样站成一排发呆,那会是什么味道?
这个问题我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去年去朋友工厂喝茶,他们做动力电池零部件,平时机器声震耳欲聋,那天却安静到能听见风刮过仓库铁皮墙。
王师傅缩在角落抽烟,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他说自己干这行十二年,从没碰过别的工作,“真要完蛋了,我去哪儿?”
他的技能精确到毫米,但放进传统汽修圈就跟把潜水员扔进戈壁一样尴尬。
我看着他指尖捏烟灰的动作,有种冷不丁掉进冰窟窿的感觉——这种困境比“失业”两个字更吓人,因为它是整段人生履历被瞬间清空。
供应链老板日子也不好过。
吴总两年前咬牙砸下千万扩产线,当时新能源火得像夏天西瓜摊,人多到挤爆棚。
他翻手机给我看订单记录,现在工厂开三成火力,银行贷款每天按秒烧钱,上个月现金流直接腰斩。
我嘴快地调侃:“你这不是创业,这是速通破产流程。”
他笑了一下,比哭还难看,全国五千多家中小企业绑在同一条产业链上,没有大集团兜底,一旦核心环节断供,就是骨牌效应,不是谁运气差,而是整个桌子翻掉。
充电桩投资人的戏剧性更足。
这帮人在前几年疯狂抢点位,如今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使用率只有15%,离盈亏平衡30%差得远。
一台快充桩造价五万,每天至少喂八辆车才能回本。
李工算给我看账,如果真有一天新能源汽车退场,全国180万个充电桩就是巨型铁皮雕塑展览馆。
我脑海立刻浮现出荒草丛生的停车场,一排排孤零零站着的枪对空气发呆,比任何废墟美学都扎眼,让人分不清这是艺术装置还是经济墓碑。
资本市场当然跑不了。
有个散户朋友刘先生,今年新能源板块跳水的时候账户少了80万。
当初分析师们把它吹成朝阳产业,他信了,全仓梭哈,现在只能自嘲:“太阳也是会落山啊。”
讽刺的是,这条产业链牵涉矿产、材料、制造设备等百余细分领域,只要某个关键节点塌一次,全盘资产都会被拖进泥潭,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所谓风险对冲机制基本只是书上的漂亮词,看得到摸不到。
有人觉得油车拥护者会幸灾乐祸,可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可能才是最郁闷的一批。
如果新能源彻底消失,我们极可能重新回到加价提车、配置缩水那个年代,还要面对售后高冷脸。
而且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那么高,新能源多少是在帮大家稳住价格。
一旦没了,你敢打赌十五块一升只是危言耸听吗?
想象一下,下班堵在路上盯着油表一点点往下掉,那刺激感绝对比拆盲盒来得猛。
这些碎片拼起来,就不像单纯商业竞争,更像是一场社会级的大考:数百万人的饭碗和技能体系绑在同一艘船上,有些人或许能游向储能或光伏这样的邻近港口,多数人甚至连方向都找不到。
在成年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也没人替你补票换航线,所以很多焦虑并不是怕输,而是怕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我们似乎太习惯用胜负逻辑去理解一个行业,好像某条赛道赢,就必须另一个死。
但现实复杂得多,比如日韩一些汽车公司同时布局燃油与新能源,两边都有迭代空间,即便其中之一遇冷,也不会让团队集体陷入泥潭。
这种灵活策略不仅是商业智慧,也是求生本能。
不押唯一答案,本质是在为未来留后手,这跟生活里的选择挺像——谁规定只能选A或B呢?
想到这里,又闪回王师傅当时的话:“干了一辈子,就怕明天醒来啥都变了。”
技术潮流翻转越来越快,从CD机灭绝,到共享单车从遍地黄橙色变成城市垃圾,再到如今新能源汽车可能遭遇寒潮,人类适应速度永远追不上商业更新频率。
所以无论今天你的船在哪片海域,都最好留一点体力准备随时换舱,因为风向没人保证一直吹向你的帆。
至于马路上一排亮晶晶的新款纯电SUV,下次看到它们,你是不是也该默默问一句:假如哪一天它们真的集体消失,我们准备好了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