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这两天,隔壁李师傅早饭桌上还在聊,听说本田又血本加码,向印度那边砸了九十几个亿卢比,说是要搞一条大新的摩托生产线。李师傅夹着小笼包摇头:这本田是真舍得,这回还不是普通造几辆的意思——明面上说2027年一年要能攒出来七百万台。这规模,他咂摸着舌头说,比咱整个小城里的电动车加一块还多。你说本田这阵仗,要真搞出来,印度马路上怕是再找不到空地停摩托了。
其实本田在印度混得风生水起,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十几年前我出差去孟买,亲眼瞧见满路小本田,两三层高的老楼下,一大早就有牛皮大包围的摩托停成排,蹲着擦车的人嘴里还念叨着“Honda is best”。这公司在当地闯的动静,听说有工厂早建的比我家灶台还早——这回又添了一座,图的就是把地盘扎牢了。据小区群里那位做零配件的小杨发牢骚,说这事搁咱这叫什么?叫“冲量”,放印度那边,就是入口即巅峰。
全公司上下一个工厂没闲着。前阵子媒体爆个彩蛋,说啥本田在印度第五亿辆小摩托下线了。咋说呢,五亿,不算前后搭进去的件钱跟油水,这数量摆在那,已经是全球拼劲最大的主力兵了——关键是,这个五亿里头好几成是冲着边远农村的路况研发出来的。别的不夸,起码离合和脚踏开关,老爹说一年冻三回都会好使。
不少人以为本田进外地市场的惯用手段就是一套日本腔用到底。其实不然。我去年修车时碰到个印度留学生,他说本田在他们那茶馆搞测评,爱听老百姓怎么说。所以有时候新的微型踏板车连挡泥板、USB充电口都给本地化了,换的是能够扛得住恒河旁边的灰跟天南地北的羊肠小道。
这公司本事,还得从头说起。1948年,本田宗一郎在东京边上建厂的时候,大伙儿还只会修助力车零件。据长辈们吹牛,当初公司连正经屋顶都没有,一个雨天能把库房全泡。几年后噌一下冒出个Dream D-Type,据说卖相极土,可是耐用。60年代开始往全世界跑,咬着牙在第一站美国卖小摩托,外人还怀疑他们撑不撑得下去。到现在,听业内师傅称,光全球相关公司都涨出来三百六十家了,员工数都快顶咱们一个小县城人口。
老家那边有人开小本田修理店,最爱说本田的老QJ动力单元,一套传感器能用三年不坏;但抱怨也有,比如说最近这两年本田在国产市场小排量的防盗系统倒很少见,说是给印度那边量大便宜的多装点,国内反而惜得起。所以有时车友群里玩笑:“怎么国外老本田带定速巡航,咱这只有油门松紧?”估摸着真有点地域照料。
说到销量,摩托圈子里都知道一个八卦:据MotorCycles Data统计,去年全球摩托车出货涨了2.7%,有六千一百多万,其中本田一门就压了将近两千万——折合三分之一以上。渠道内部谁要掉链子都得挨批。另有一桩,说2023年5月全世界产量已经累超五亿辆,这数字贴厨房瓷砖都能贴俩城墙,没谁追得上。
本田宗一郎自认憨厚,生前留一句话:咱们做车不光是赚钞票,就是琢磨着能不能把零件弄得更精致点。前厂区的曲连师傅也信这路子,说“本田的发动机自带一副严谨又实用的骨头”,意思是多少年都不爱坏。不只是机器,听说他们好些电动摩托车都悄没声地改了后驱单元,去年年底在印度小众市场混个火热。据新德里小卖部老板在贴吧爆料,有一款电摩用本田的新型电池技术,充电只需一小时左右,比市面上的同级别快一截。
还有个破事,前两天微信群里爆小道儿,说本田摩托在西南一带耐高原缺氧,油路改得清奇,很多小厂都抄不来,所以去年贵州一群新手骑友押宝本田,说“起码不容易半路趴窝”。修车老秦念叨,像早年大多数摩托只配一把差劲的钢片钥匙,本田后来陆续加了芯片防盗,但部分海外低价车型反而偷工减料,这事别说圈外人,连本田自己售后都怕客户追问。
再讲个本地冷知识,本田有一阵子在市郊试点加装过胎压监测。听零件经销胡哥恐吓,“小心啊,这胎压报警亮了你不管,过两天轰的一下连轮圈都得换”,可真上手用发现这玩意对老手意义不大,结果销量一般。也有说本田初期生产的某些出口版还没配ABS,纯粹靠左右手压制,不过给印度乡下卖得反而乐呵——原因就是维修便宜,坏了自己修。
最后,这些年来小区里换了好几茬本田摩托,有老款大灯锈迹斑斑的,也有才流行起来的电动轮。前阵子阿永家翻新一台95年的老CG125,说抽油器里还藏一张当年的维修卡,字迹都糊了。这些车啊,有点像命长的小猫,在不同路口留下串串脚印。谁还记得去年冬天路口撞了一辆本田,主人没回头,直接顺手搬回家修,第二天继续通勤。大概这就是老品牌和老用户之间的某种默契了——不张扬,也从不缺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