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

没有浮华的灯光秀,没有夸张的营销话术,更没有博眼球的“擦边”表演。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汽大众不仅推出3款重磅新车,也布置了一个“含车量”最低的展台。工程师们将发动机零部件、电池包解剖模型、车身安全结构件以及造价过亿的碰撞测试假人阵列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透明厨房”式的坦诚,是上汽大众对“德系品质”最鲜活的诠释。
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有驾
在“全民智驾”遭遇“最强监管”,动力电池碰上“最严新规”时,这家合资车企正以品质为原点,将企业合资2.0战略落地的成果展现给公众。
全势能布局:让用户不做选择题
本届车展,大众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全球首秀。这款意为“时代”的车型,是合资车企在动力技术路线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企业战略快速落地的一大成果。当行业还在为“纯电与增程谁更先进”争论不休时,上汽大众用实际行动证明,技术路线的选择权,终究是基于用户需求。
这种“全品类平权”的思维,贯穿于上汽大众的全势能布局。展台上,奥迪E5 Sportback的流线型车身与全新A5L Sportback的轿跑姿态形成奇妙呼应,前者基于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平台打造的800V高压架构可实现快速补能,后者作为全球首款搭载本土化智能驾驶系统的燃油车,其辅助驾驶能力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认知。途昂Pro越野改装版“征服者”与ID.3 GTX套件款的亮相,前者以强劲动力输出挑战硬派越野市场,后者则用运动设计唤醒驾驶激情,这种燃油与电动、硬派与时尚的碰撞,是上汽大众“全势能”战略的生动注脚。
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有驾
根据官方规划,到2030年,仅大众品牌就将推出超20款新车型,构建覆盖燃油、纯电、插混、增程的全品类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在混动市场,上汽大众依托先进平台打造的增程车型明年即将量产;在纯电领域,ID.家族通过价格下探与智能化升级,正在构建覆盖多个价格区间的完整产品矩阵;即便在燃油车市场,Pro家族三部曲正用“聪明的油车”定义传统品类的新价值,途昂Pro更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燃油车用户依然有新产品选择。
合资2.0:从技术引进到价值共创
今年车展,是上汽大众自去年迎来成立40周年后的第一次大型车展。在这个主场,它将合资2.0时代的成果一一带到展台上。从大众增程式SUV概念车 ID. ERA,到奥迪E5 Sportback,不到一年时间,多款汇集中德研发团队与全球供应商、科技企业前沿技术的新车就密集亮相,上汽大众战略推进落地的速度和品质可见一斑。
不同于1.0时代单向的技术引进,合资进入2.0时代,中德双方已演变为深度融合的“技术共创”——A5L的智能座舱由本土科技企业提供底层架构,但其交互逻辑却经过上汽工程师针对中国路况的专项优化;新AUDI品牌的奥迪E5 Sportback的电池包采用最新电池技术,但热管理系统却保留了德系车对极端工况的严苛要求。
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有驾
这种合作方的深度融合也延伸到了深度融合上汽大众的产业链生态中。当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的曲面一体屏点亮时,先进操作系统与智能助手的图标同时跃然屏上。这种跨生态的融合,得益于上汽大众构建的智能科技“朋友圈”。在车展期间,上汽大众与多家头部科技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池技术等全链条。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基于“开放创新+品质对标”的深度绑定。
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有驾
严苛标准:在数字化时代续写品质故事
在品质实验室的展区,一台被剖开的途昂Pro车身吸引了最多目光。26.8%热成型钢占比,82.3%高强度钢占比、先进焊接工艺带来的连接强度提升,这些数据背后是德系制造的严苛标准。当某些新势力品牌还在用“全铝车身”作为宣传卖点时,上汽大众的工程师更愿意展示其独创的制造工艺。这项源自豪华轿车制造的技术,如今已普及到多款车型,使车身性能显著提升。
从品牌日看上汽大众合资进化论,德系基因如何解码中国需求-有驾
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电动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电池安全展区,一块经历多次充放电循环的电池包依然保持着高健康度,其背后的秘密是上汽大众独创的结构设计:电芯模组与冷却系统之间设置多层隔离,即便在极端碰撞下也能确保电解液不泄漏。更下血本的是假人测试军团,这些造价高昂的“数字化乘客”涵盖了全年龄段,其生物拟真度达到极高水平,能够精确模拟并反馈碰撞时的人体反应。
最后
2025上海车展对上汽大众这家二次创业的合资企业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合资2.0战略、全势能布局和品质坚守,成为上汽大众持续转型的全新推动力。这种将品质基因注入智能血脉、以开放姿态整合全球智慧的实践,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走向“价值引领”的关键密码。
澎湃新闻记者 周纯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