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

多档DHT为啥干不过增程?因为它是燃油车的"余孽",畸形产品

2025年10月,中汽协数据揭开真相,增程车继续狂飙,DHT怎么就掉队了?

最近刷汽车圈,有组数据挺扎眼的——2025年10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100万辆,其中插混车型增速远超纯电。

有意思的是,同期增程式车型销量暴涨,而曾经被车企吹上天的多档DHT车型,市场表现却越来越尴尬。

评论区炸锅:"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咋就是卖不动?"

"长城Hi4、吉利雷神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市场根本不买账!"

要知道,从2023年开始,各大自主品牌疯狂押注多档DHT技术,长城、吉利、奇瑞全在喊"吊打增程",结果2025年的销量数据一出,增程车型持续领跑,多档DHT车型却在苦苦挣扎。

这就尴尬了:号称"先进"的技术,为啥在市场上被"落后"的增程硬刚到怀疑人生?

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多档DHT到底是哪根筋不对,让它成了"叫好不叫座"的畸形产品。

第一部分:多档DHT技术 DHT销量为啥"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它根本摆脱不了燃油车思维!

咱先拿个扎心的数据开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2024年数据,增程式车型1-11月销量达105万辆,同比暴涨,新增52万辆,市场份额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

而同期插混车型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远不及增程式。

狠的是,2024年问界凭借增程路线全年交付44.5万辆,理想汽车全年交付50万辆,其中理想L6一款增程车型就贡献近19万辆。

反观多档DHT阵营,虽然比亚迪DM-i和吉利雷神还在坚守,但市场份额正在被增程式快速蚕食。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为啥会这样?

核心问题就一个:多档DHT骨子里还是"燃油车改装思维",传统车企那套"机械崇拜"的老毛病一点没改。咱得把话说透,多档DHT这玩意儿打的算盘是啥?就是想让发动机和电机"配合演出",低速的时候让电机唱主角,中高速再让发动机上台,通过多档变速箱去匹配不同的驾驶场景。

听着挺周全,可实际开起来问题一大堆。

先说结构复杂这档子事儿。多档DHT需要啥?发动机得有吧,电机得配吧,多档变速箱跑不了吧,离合器也得装吧,再加上一堆电控单元。

拿长城Hi4-T举例子,它得靠前后双电机、9挡DHT变速箱、2.0T发动机这一整套班子才能转起来,光这套系统的零部件就超过300个。

你再看看增程,人家只需要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加电池包,零部件总数连150个都不到。

这零件数量一多意味着啥?

就是哪儿都可能出毛病,修起来贼费劲!根据车质网2025年前三季度投诉数据显示,DHT车型的变速箱相关投诉占比达到18.3%,主要问题包括异响、顿挫、换挡逻辑混乱;而增程车型的动力系统投诉占比仅5.7%,主要集中在电池衰减、增程器噪音这类相对轻微的问题上。

再说说油耗这事儿。

车企宣传的时候最爱拿这个说事儿,"DHT比增程省油"这话听着耳朵都起茧子了。

但实际用车是咋回事?懂车帝实测数据显示,很多DHT车型亏电状态下油耗并不比增程低多少,有些甚至高。为啥?因为DHT系统为了照顾各种工况,发动机经常在效率不高的转速区间工作,低速爬坡的时候发动机被迫拉高转速硬顶着,高速急加速时变速箱换挡又拖节奏,能效根本就发挥不出来。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增程就简单粗暴多了:发动机就老老实实在最佳转速区发电,一般锁定在2000到3000转之间,能效稳得很。

理想L6和L7用的1.5T四缸增程器,热效率提升到44.5%,这可是行业顶尖水平,高速油耗控制在7到8升每百公里之间,比很多DHT车型还要省。

开起来的感觉也是个大槽点。

DHT最让人难受的就是那股子"顿挫感"——电机切换到发动机驱动的时候,发动机换挡的时候,每次动力切换你都能明显感觉到车身有那么一下轻微的拖拽,开过自动挡燃油车的人都知道那叫"闯挡"。

虽然各家车企一直在调校上下功夫,但这是物理结构决定的,机械传动那点延迟就是避不开。

增程开起来就没这烦恼,全程都是电机在驱动,丝滑得跟纯电动车一模一样,发动机在那安安静静发电,坐车里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它在工作。

说到底,DHT就是传统车企舍不得丢掉"变速箱技术优势"这块遮羞布,硬要把燃油车那套机械逻辑往新能源车里塞。

结果搞出来一个四不像的怪胎:比燃油车复杂得多,比纯电车开起来不够顺,比增程车型故障率高,比插混还不省钱。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用户又不傻,谁愿意为这"技术情怀"埋单?

大家用脚投票很正常,钱包才是最诚实的。

第二部分\:DHT混动变速箱 多档DHT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为啥说它是"余孽"?

得先把DHT这玩意儿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

DHT全称叫"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翻译过来就是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

这东西最早是日本人玩出来的——本田的i-MMD、丰田的THS就是DHT技术的开山鼻祖。

不过人家日系玩的思路很清楚,就搞"单挡DHT"或者"双挡DHT",核心理念就四个字:简单够用。

城市里头用电驱动,高速上发动机带动,结构能简化就简化,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

到了2020年前后,国内自主品牌一看插混是个大风口,就开始琢磨着也要分一杯羹。

但自己没有从零开始研发的底气,就开始魔改日系技术——长城弄出个Hi4说是四挡DHT,吉利搞了雷神说是三挡DHT,奇瑞整了个鲲鹏DHT是双挡的,比亚迪走了条另类路线,DM-i用单挡DHT配个大电池包就完事了。

为啥非要搞"多档"这个路子?

车企的说辞是"照顾不同工况的效率"——低速的时候用1挡让电机驱动,中速的时候2挡电机和发动机一起混动,高速的时候3挡或者4挡让发动机直驱,听着逻辑好像挺自洽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多档DHT本质上还是在延续"变速箱时代"的老思维。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传统车企干了几十年燃油车,家底全在发动机和变速箱调校上,现在要转型新能源,技术积累全在机械传动这块,让他们彻底放弃变速箱改玩纯电驱动,就像增程那样,心理上接受不了,技术团队也得重新组建。

于是就搞出个"折中方案":变速箱留着,电机加上去,电池也塞进去,对外包装成"技术先进"。

可市场不认这账啊!

用户要的是啥?

省钱、省心、开起来爽快,而不是看你技术参数多漂亮、结构多复杂。增程的逻辑特别直白:发动机就负责一件事——发电,电池加电机负责把车跑起来,全程都是电驱动的体验,亏电了发动机就补电,纯电续航100到200公里应付日常通勤绰绰有余,跑长途也不用慌。

这套方案虽然被一些专家嘲笑是"技术倒退",可架不住用户真香定律——根据第三方数据,2024年问界M7凭借增程路线贡献了19.8万辆销量,占问界品牌全年销量的一半以上;理想L6上市当年就交付超19万辆,成为30万级SUV市场的爆款。

再看多档DHT有多尴尬。

成本方面,多了一套变速箱系统,BOM成本比增程贵出2到3万块。

重量方面,DHT系统总重量比增程重100到150公斤,这影响能耗表现和操控性能。

维修保养方面,变速箱油得定期换,DHT系统每4万公里就得换一次,一次花费800多块,增程基本就是免维护的,发动机只负责发电,磨损极低。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说穿了,多档DHT就是传统车企不想"革自己的命",硬要把燃油车的看家本领也就是变速箱技术塞进新能源这条赛道,结果搞出个"高成本、高复杂度、低体验"的畸形产品。

用户又不是傻子,凭啥为你的"技术情怀"多掏几万块钱?

这买卖不划算啊。

第三部分:增程式混动 DHT为啥干不过增程?因为它站在了"用户思维"的对立面!

事儿到这份上了,还得问一句:既然DHT槽点这么多,为啥车企还不死心?

说白了就俩字——路径依赖。

先看传统车企是咋想的。

长城、吉利、奇瑞这些自主品牌,过去二十年就靠燃油车发家致富,核心资产全压在发动机工厂、变速箱产线、机械工程师团队上面。

现在新能源转型大潮来了,让他们彻底放弃这些"祖传手艺"改玩纯电驱动,那等于是自废武功。

于是就有了"DHT方案"这个折中办法:既能保住变速箱产线不用关停,工人不用裁员,又能对外宣传是"技术升级",还能继续发挥机械调校的老本行——你看,多完美的"过渡方案"!

从企业利益角度讲确实没毛病。

可用户不吃这一套。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咱用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达到105万辆;而整个插混市场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远低于增程式。

2024年问界品牌全年交付44.5万辆,其中问界M7增程版贡献19.8万辆,占比超过一半。

理想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50万辆,L6一款车型就贡献近19万辆,累计交付超24万辆。

这些数据说明啥?

用户要的不是"技术参数好看",而是"用起来爽、养起来便宜、坏了好修"。

为啥差距会拉得这么大?

归根结底是因为增程站在了"用户思维"这一边,DHT站在了"工程师思维"那一边。

增程的逻辑特别清爽:用户想要的是"纯电体验加上没有续航焦虑",那就给你纯电驱动,丝滑、安静、动力响应快,再配个大电池包,日常通勤基本不烧油,再加个增程器,长途跑也不用慌张找充电桩。

至于"技术是不是够先进""结构复不复杂",用户压根不关心这个,只要好开、省钱、省心就完事了。

理想L6就是个典型案例:纯电续航210公里能覆盖日常通勤场景,亏电状态油耗7.3升每百公里比同级别燃油SUV省,售价24.98万起步,连续10个月蝉联增程式车型销量冠军,连续11个月稳居中大型SUV销量榜首,这不就是"降维打击"的典范吗?

DHT的逻辑就不一样了。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工程师们觉得"发动机直驱效率高""多档变速箱能适配工况",于是堆了一大堆机械结构,搞出个"技术参数看着很亮眼"的方案。

但用户实际开起来是啥感受?

动力切换的时候有顿挫感,从电机切换到发动机的时候一下,发动机换挡的时候又一下;亏电状态油耗不比增程低多少,因为发动机工况不稳定;故障率还偏高,变速箱、离合器、控制单元哪个出问题都得大修一通。

说白了,DHT就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完全没考虑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啥。

致命的是,DHT还有个天生的短板——"电池容量小"导致纯电续航不够长。

为啥?

因为DHT系统本身就重,变速箱、发动机、双电机全加起来,为了控制整车重量不超标,电池容量只能妥协。

结果就是\:DHT车主日常通勤照样得烧油,体验不到"纯电"带来的好处;增程车主日常通勤基本就是纯电模式,只有跑长途的时候才启动增程器。

这一对比,高下立判不是?

狠的是,2024年底到2025年,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转向增程路线。

小鹏汽车官宣进入增程赛道,极氪、智己、广汽埃安也明确表示将推出增程车型。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连之前一直坚持纯电路线的品牌都开始"真香"了,这说明市场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增程式混动才是现阶段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过渡的最优解。

---

第四部分:增程式混动车型 网友都在吵什么?这些疑问你肯定也有!

DHT和增程的争论在网上已经吵得天翻地覆了,评论区就是个大型辩论现场。

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掰扯掰扯,看看能不能把事儿说清楚。

有人说:"DHT技术明明先进,为啥市场不认账?

是不是用户根本不懂车?"

这话听着就有股子"甩锅"的味道在里头。

技术先不先进,不是车企自己说了算的,得看用户实际体验咋样。

DHT确实在"机械结构"上复杂,这没错,可复杂不等于好用啊。

当年iPhone刚出来的时候,诺基亚也说"物理键盘先进、可靠",结果呢?

用户用脚投票,触屏才是王道。

增程虽然结构简单,但它解决了用户最核心的痛点:纯电体验、没有续航焦虑、使用成本低。

反观DHT,动力切换有顿挫、油耗优势不明显、故障率还偏高,用户凭啥为你这"技术先进"买单?

说到底,不是用户不懂车,是DHT压根没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还有人较真:"DHT高速省油,增程高速费油,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说法得分两头看。

确实,早期的增程车型比如理想ONE,高速油耗能飙到9到10升每百公里,被吐槽成"高速吃油怪"。

但2024-2025年的新一代增程早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理想L6和L7用的是1.5T四缸增程器,热效率提升到了44.5%这可是行业顶尖水平,高速油耗控制在7到8升每百公里之间;问界M7用的1.5T增程器,高速油耗也在7.5升左右。

反观DHT,虽然理论上"发动机直驱效率高",但实际工况很难达到理想状态——高速超车的时候变速箱换挡有延迟,爬坡的时候发动机拉高转速硬顶,油耗照样往上蹿。

所以"DHT高速省"这个说法,在2025年已经被实际数据打脸了。

也有人说:"DHT故障率高只是个例,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吧?"

故障率这事儿确实不能只看个别案例,得看大数据说话才靠谱。

车质网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投诉数据显示\:DHT车型的变速箱相关投诉占比达到18.3%,主要问题包括"异响""顿挫""换挡逻辑混乱"这几项;增程车型的动力系统投诉占比只有5.7%,主要集中在"电池衰减""增程器噪音"这类相对轻微的问题上。

为啥差距这么大?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因为DHT系统零部件多、机械结构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表现;增程系统就简单得多,发动机只管发电负载稳定磨损小,电池加电机都是成熟技术,故障率自然就低。

所以"DHT故障率高"不是个例现象,是结构性问题决定的。

还有人问:"车企又不傻,为啥还要押注DHT?

是不是有啥内幕?"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车企押注DHT,核心原因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路径依赖加上成本考量"。

传统车企有现成的发动机厂、变速箱产线摆在那,转型做DHT可以"边用边改",不用大规模裁员关厂;如果转增程路线,那等于要把变速箱产线全部停掉,几万工人咋办?

上游供应商咋办?

所以DHT本质上是"企业利益优先,用户体验让路"的产物。

但市场是最残酷的:理想、问界靠增程路线杀疯了,连小鹏、极氪、智己这些原本坚持纯电的品牌都开始布局增程,传统车企再不转型,迟早得面对现实——要么拥抱增程或者纯电,要么被市场淘汰出局。

结语:增程式混动 DHT这条路,走不通了!

从2025年的市场数据就能看得明明白白:多档DHT这条技术路线,正在被市场无情淘汰。

DHT不是说比增程技术先进吗?怎么就掉队了?-有驾

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暴涨达到105万辆,问界、理想、零跑凭借增程路线销量狂飙;小鹏、极氪、智己纷纷官宣进入增程赛道;反观DHT阵营,除了比亚迪DM-i和吉利雷神还在苦苦支撑,其他品牌基本没啥水花。

这说明啥?

用户要的不是"技术参数好看",而是"用起来爽、养起来便宜、坏了好修",就这么简单。

DHT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差,而在于它站在了"用户思维"的对立面。

传统车企不愿意放弃变速箱的技术积累,硬要把燃油车那套机械逻辑塞进新能源赛道里,结果搞出个"高成本、高复杂度、低体验"的畸形产品。

市场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增程式混动才是现阶段从燃油车向纯电动过渡的最优解——纯电体验、没有续航焦虑、使用成本低,用户用脚投票很正常,这是最真实的民意。

最后来个灵魂拷问:如果你手里有25到30万预算想买辆插混SUV,你会选"技术先进"的DHT,还是"用户至上"的增程?

评论区聊聊,看看你是"技术派"还是"体验派"!

说不定你的选择,就代表了未来汽车市场的走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