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你说现在这些车厂,卷的是个啥花头?早些年比拼的是脚力,比的是配置单,如今倒开始在车内声场上较劲了。讲真,这7.1.4全景声,要是在家里攒一套,那银子可真跟流水似的,但现在塞进车里,倒成了新晋的吸睛法宝。上海车展兜一圈,20万以内,能让你耳朵怀孕的车还真不少。
长安启源Q07,深蓝L07,星纪元ES… 名字一个个整得挺科幻的。细瞅价格,确实够接地气,但问题也来了。音响这玩意儿,光看账面数据没辙,得耳朵说了算。就像你淘耳机,参数吹得天花乱坠,听着跟嚼蜡似的,那也是一锤子买卖。
有人说,这是车企在搞“军备竞赛”,挖空心思提升身价。话糙理不糙,但再往下深挖一层呢?是不是也折射出当下汽车市场那股子隐隐的焦虑?大伙儿都在铆足了劲儿找寻独门绝技,生怕被淹没在茫茫车河里。
你瞧,过去咱老百姓买车,瞅的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如今呢?智能座舱、语音管家、全景大天窗… 恨不得把家里的客厅都一股脑儿塞进车里。这波操作,一方面是消费者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大伙儿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在暗示,汽车那股子原本的“车味儿”,正逐渐被冲淡?
想想也是,在水泥森林里头开车,堵成狗是家常便饭。与其追求风驰电掣的快感,倒不如在车里偷得浮生半日闲。所以,车厂们开始在“听觉盛宴”上做,也算是摸准了时代的脉搏。
当然,也有老炮儿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纯粹是花拳绣腿,是“伪命题”。他们笃定,开车最要紧的是安全系数和操控感,喇叭响不响,根本无足轻重。这种论调,其实也代表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毕竟,对于务实派来说,有这闲钱,他们宁愿升级一下发动机。
但关键在于, 什么是“要紧”,什么是“不打紧”?这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发烧友来说,一套顶级的音响系统,甚至比澎湃的动力更具诱惑力。因此,咱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的喜好。
再说了,车企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之所以卯足了劲儿推销这些“新玩意儿”, 肯定是吃透了市场行情。他们心知肚明,有一部分消费者,就是愿意为这些“增值服务”慷慨解囊。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cue一下瑞声科技那台“魔改车”了。51个扬声器!这简直就是把维也纳金色大厅搬进了方寸之地。虽说这玩意儿不是量产货,但它传递了一种信号,一种对极致声学体验的执着。
但话又说回来, 这种极致体验,真的有必要吗?在车里听曲儿,毕竟不是在音乐厅里欣赏歌剧。车内空间逼仄,噪音也如影随形,再牛的音响,也难以完全释放潜能。
因此,依我看,车企在深耕音响效果的同时,也要把实际使用场景考虑周全。与其一味地堆砌扬声器数量,不如优化音响的调校,提升音质的通透度和还原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 要让消费者心知肚明,这些“黑科技”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惠。如果只是为了“听个响”,那还不如省下这笔开销,去盘点点实在的。
总而言之,汽车音响的这场“内卷风暴”,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消费升级的缩影。但车企在追逐差异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切莫过度贩卖概念,更不能本末倒置,忘了汽车的本分。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车终归是个代步工具。全景声再动听,也得先能稳稳当当地把你送到目的地,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