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科技造车了!就是那个做吸尘器、吹风机的追觅,突然宣布要砸钱搞超跑,对标布加迪威龙,2027年亮相。消息一出,朋友圈炸了锅。车企跨界不新鲜,但从家电跳到超跑,步子迈得比广场舞大妈还夸张。我们车主是真懵了,这年头是不是但凡是个科技公司,就能随手画个饼,喊一嗓子就能“颠覆行业”?行业热得发烫,可我们心里凉飕飕的,你们玩的是资本游戏,我们掏的可是真金白银。
跨界造车早不是新闻,但跨界≠靠谱。从互联网到房地产,从手机到家电,多少企业一拍脑袋就冲进汽车圈,PPT写得比小说还精彩,实车交付却拖到海枯石烂。我们见过太多高调开场、默默退场的例子,最后埋单的是谁?还是我们车主。车不是快消品,不是迭代两代就能试出成功的手机,它关系到生命安全、家庭出行、长期使用成本。你跟我说一个做吸尘器的品牌,突然要造对标布加迪的电超跑,技术积淀在哪?生产线经验在哪?安全验证体系在哪?我们不能光靠信仰开车,更不能靠画饼充饥。汽车产业需要的是长期主义,不是短期投机。那些喊着互联网思维改造汽车的企业,最终大多沦为行业笑柄。我们车主要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概念,而是踏踏实实的产品。追觅说要投入千人造车团队,可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岂是短时间内就能凑齐的?没有数年的技术积累,没有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所谓的超豪华纯电产品恐怕只能停留在宣传稿里。我们担心的不是竞争,而是这种轻率的态度会让整个行业变得浮躁。
造车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它需要时间打磨技术、验证可靠性、构建供应链。传统车企走了一百年才走到今天,新势力也熬了十年才勉强站稳。追觅说已组建近千人团队,持续投入,可汽车不是攒人就能攒出来的。电池管理、底盘调校、智能驾驶、碰撞安全,哪个不是用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你吸尘器电机做得再好,和车规级三电系统也不是一码事。我们车主不要虚的对标豪华,我们要的是实打实的安全可靠。别到时候车没造出来,团队解散了,只剩我们车主拿着预订单在风中凌乱。汽车制造涉及两万多个零部件,需要整合数百家供应商,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都不是靠资本堆砌就能快速实现的。我们看到某些新势力车企至今仍在为品控问题头疼,一些跨界车企因为供应链管理不善导致交付延期。造车需要敬畏之心,需要脚踏实地。追觅宣称要对标布加迪威龙,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你们的碰撞测试达标了吗?电池安全怎么保障?售后服务网络如何建设?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比虚无缥缈的性能参数重要得多。我们车主不希望成为企业野心的试验品。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玩家入场,而是更好产品落地。汽车行业不缺概念,缺的是诚意;不缺野心,缺的是匠心。车主们要的是什么?是一台靠谱代步车,安全舒适、成本实在、售后省心,而不是一个个噱头大于实用的科技奢侈品。如果老干妈明天说也要造车,我们大概只会一笑置之!因为辣酱和汽车之间,差着一万个常识的距离。行业需要创新,但不需要泛滥;需要竞争,但不需要泡沫。车是工具,更是伙伴,它不该成为资本游戏的棋子。我们期待的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续航真实不虚标、充电便捷不焦虑、智能系统稳定不死机。这些基础体验的提升,远比追求极限性能来得实在。看看现在的市场:有些车企沉迷于堆砌屏幕数量,有些执着于打造移动客厅,却忽略了汽车最本质的出行属性。我们车主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功能,我们需要的是可靠、安全、经济的交通工具。跨界造车不是不可以,但请先做好基本功,拿出对行业和用户的尊重。否则,再多华丽的宣言,也不过是又一场资本作秀。
写在最后:车,不是谁都能造;安全,不是用来开玩笑;信任,不是随便被消费。追觅造车也好,别人跟风也罢,请先回答我们,你的技术从哪里来?你的安全怎么保障?你的售后如何负责?别用梦想忽悠用户,别用概念掩盖实力。造车是一场敬畏心的考验,对的起车主,对得起安全,对得起时间。否则,还不如老老实实回去做吸尘器。我们等的不是更多品牌,而是更好汽车;不是更炫噱头,而是更稳体验,而这才是造车该有的样子。同意的点赞、点在看,不同意的留言来杠,转发也是一种赞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