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

有人问,比亚迪在慕尼黑车展高调宣布年底前要在欧洲32国开一千家门店,这到底是图什么?是真有两把刷子,还是略微有点自嗨?我觉得,这事儿其实挺值得琢磨的。中国车企大踏步进军欧洲,看上去挺像头狼进了鹿群,胆儿气十足。但狼要想在鹿群安家,光会咆哮可不行,还得看有没有真家伙。

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欧洲不是谁都能撒欢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规矩”,有百年车企根深蒂固的江湖地位,还有全世界最会挑毛病的消费者。你想在别人地盘上分口饭吃,能不能靠一招鲜?比亚迪给出的答案,其实就是四个字:“快速落地”。人家直接说了,开门店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老外买车和修车都能摸得着、找得到。你说这想法low不low?可人家偏偏就这么实在。别忘了,欧洲玩渠道,那可是带着祖传滤镜的。你就算吹得天花乱坠,没有服务网点,根本没人理你。

可能有人说,才刚注册几千辆车,市场份额0.5%,小打小闹,吹什么牛?你这么想就太“功利”了。谁家不是边试水、边码头、边打算盘?比亚迪的套路很清楚,不指望一上来就干翻宝马、大众,可谁也没兴趣在欧洲被人当“网红”,而是要做长久生意。

这里我得提个问题:中国车企出海,常常卡在“价格战”上边。大家都想打一杆旗,发一次通稿,最后锁死在低价跑量上,和本地企业肉搏。但这条路比亚迪明显不打算走——人家主推“技术领先”,要靠生态和基础设施压阵。你要是觉得这些都是花拳绣腿,那得看看“充电五分钟,续航四百公里”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老外最怕电车没电,比亚迪就直接端上神技能,还布局两三百座超快充桩,这就是本事。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欧洲其实是中国电动车企的“成人礼”。以前中国车卖东南亚、非洲,拼的是谁便宜谁占地。但欧洲本地老牌强敌太多,有人比你牌子响,有人比你服务细致,有人比你渠道广泛。想真立足,就得敢啃这块硬骨头。比亚迪不是做一把枪就完事,而是一边铺渠道,一边技术下水,还主动去德国开疆拓土。别基地市场不待,非要跑到大众、宝马老窝,是不是疯了?可正因为疯,才可能吓住一票人。

李柯说,“欧洲是核心战场。”表面看是噱头,实质上是一场自我挑战。你开一千家门店,更多是“宣誓主权”,让当地消费者看到中国车企不光能造车,还能把“买卖的根”扎在这片土地。毕竟,真想做细水长流的生意,基础设施跑不了。以前中国企业崇尚“快进快出”,有一票赚一票。但这一次,比亚迪很明显要做长期主义。门店只是序章,充电桩是道具,最后拼的是当地品牌认知和用车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在欧洲,大众一年能卖三十多万辆,比亚迪目前的八千辆是小巫见大巫。问题是,你能保证下一个十年大众还这么安稳吗?别忘了诺基亚的故事。全球汽车产业正剧变,有技术、有资本、有韧劲的人,才能拿到入场券。比亚迪不傻,明明白白跳进来,不是为短暂风头,是为成就一个品牌的翻篇。

有意思的是,小鹏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线,高举AI与智能化大旗,还搞什么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有人爱跟人家比谁炫,殊不知狂风过后总得落地。比亚迪的法子不性感——渠道、服务、技术,一个都不放。在德国设三百家网点,那不是瞎折腾,人家要和对手拼地气,拼耐心。

从JATO的数据看,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车企欧洲份额已达4.8%,前年才2.7%。看着涨得快,其实总盘子还是不大。但别忽视了这速度感——中国品牌从“尝试”到“尝到甜头”,这才刚起步。而比亚迪提出的“低电动化区域”策略,则展示了更有“地头力”的调整——不是光死磕电动车,还用DM-i混动切入没那么高纯电渗透的国家。这就是中国人的灵活。

人家老外一直说,中国企业来了,多半是价格战一把手。到最后,不是自己苦哈哈,就是市场乱趴趴,最后被本地政策堵死。所以,比亚迪现在造生态、铺技术,把自己从价格红海里拎出来,力图和本地人拼服务、拼体验、拼科技实力。这招看似平淡,其实杀伤力极强。

很多人觉得,中国企业成功了,不外乎三板斧:一是成本控制牛,二是渠道压榨狠,三是出奇制胜快。比亚迪现在做反了。你觉得那八千多辆车难看,可你看不到什么?——未来的“可生长性”。门店开完,服务网络养起来,配套技术完善,最后就是等口碑和认知慢慢堆出来。德系车企也曾凭借品牌和渠道打下江山,这活儿其实没什么“速成学”。大家都想吃快餐,可最后吃到肚子里的,还是耐熬的慢炖。

问一句,门店狂飙、超充技术、混动渗透,这些策略是不是百试百灵?肯定不是。欧洲政策一天一变,消费者口味怪得很,法德意西差别又大,谁也不敢拍胸口说稳赢。比亚迪的这种“走而见、见而行”,说白了就是死磕细分市场,边学边变,绝不头铁。问题是,有几家中国车企能这样肯下功夫?

德国市场门槛极高,而且老百姓换车周期长,忠诚度强——这恐怕比美国还难啃。可越是难啃,就越考验企业真正有没有“心气”和“长期打法”。比亚迪的雄心,倒不在于一夜逆袭,而是敢在对手眼皮底下开店,种草,沉淀认知,有耐心“播种”。这一来一去,本土品牌也会紧张: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企业,才真正让德国人开始琢磨,眼前这只“狼”,原来不止有獠牙还会筑巢。

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有驾
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有驾
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有驾
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有驾

其实说到底,中国品牌能不能搞定欧洲,靠的不是某次销量冲刺,而就是看有没有这种基础设施拉网、技术高地攻坚、品牌形象精雕细琢的耐心和恒心。德国市场的惯性和壁垒极大,但比亚迪敢去,他们赌的是中国制造的未来、赌的是中国品牌能不能从“便宜耐造”到“让欧洲人心服口服”。

未来还会不会有波折?肯定会,一个政策刹车、一个细节投诉都有可能堵住前进的路。可真要想赢,就得先走出去、站住脚,哪怕头几年亏点钱、露点丑,也比窝在家门口唱独角戏更有前途。

比亚迪欧洲开千家店,铺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两手抓-有驾

我猜你们会问,“一千家门店和明年还要翻倍,烧钱值不值?”其实,真正在德国街头巷尾竖起牌子,融入本地人的生活,比一切车展发布都实在。比亚迪玩的,是一场长线的耐力赛,明天未必开花,十年后说不定成林。只要中国企业有这样的定力和布局,也许下一个汽车巨头的诞生地,就会在欧洲的夜色里,悄悄挂上一个中文的LOGO。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