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汽车经销商来说,2025 年四季度的销量预期像是寒冬里的一缕暖阳,但这缕暖意能否驱散长期的生存寒意,关键还得看转型的脚步够不够快、够不够准。
当下的销量乐观预期,本质上是多重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并非市场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旺季与补贴的 “临时刺激”:“金九银十” 是汽车销售的传统旺季,消费者有购车的时间窗口,经销商也会集中释放优惠;地方补贴则是用政策杠杆撬动需求,比如部分城市的购车抵税、新能源补贴,这些优惠一旦到期,需求可能会立刻回落。
库存压力下的 “以价换量”:年底促销背后,其实是经销商为了清库存、回笼资金的无奈之举。很多时候,销量增长是靠 “亏本卖车” 换来的,看似卖得多,利润却没跟上,这种增长缺乏可持续性。
数据乐观背后的 “分化”:44.4% 的经销商看好四季度销量,但还有超半数经销商持谨慎态度。尤其是三线以下城市的小型经销商,库存积压超半年,即便有短期促销,也很难快速消化库存,所谓的 “乐观” 更多是头部经销商的感受。
所以,短期销量回升能帮经销商缓解部分资金压力,比如减少银行贷款利息、支付上游厂家的货款,但这只是 “回血”,解决不了长期 “造血” 的问题。
如果只依赖短期刺激,不解决长期问题,等 “金九银十”、补贴政策过去,经销商还会回到困境中,因为长期的 “三座大山” 始终没移走。
市场饱和:现在中国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已经很高,很多家庭已经有了 1-2 辆车,新增需求越来越少,更多是 “以旧换新” 的替换需求。这意味着经销商要从 “抢新客户” 变成 “抢老客户”,竞争烈度比以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新能源的 “降维打击”:新能源汽车不仅是 “换了动力的车”,更是 “带轮子的智能设备”,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经销商的运营逻辑。传统经销商擅长的燃油车维修、保养模式,在新能源车面前几乎失效 —— 新能源车没有发动机,不需要频繁换机油,售后利润大幅缩水;而且新能源车的销售更依赖 “智能化体验”,比如自动驾驶、车机系统,这要求经销商从 “销售顾问” 变成 “智能产品讲解员”,很多经销商还没跟上这个节奏。
直营模式的 “渠道冲击”:越来越多新能源品牌选择直营模式,比如特斯拉、蔚来,厂家直接控制定价、库存、销售流程,经销商被排除在核心环节之外。以前经销商靠 “信息差” 赚差价,现在价格透明化,消费者线上就能查报价、订车,经销商的 “中介价值” 被大幅削弱,只能靠厂家返点生存,一旦销量不达标,返点减少,立刻面临亏损。
经销商要想长期生存,不能只做 “表面文章”,比如简单增加新能源车型、开个线上直播间,而是要从 “业务逻辑” 到 “能力体系” 全面转型。
从 “卖产品” 到 “做服务”:把售后和衍生业务做成 “利润压舱石”。比如针对新能源车车主,推出 “电池检测 + 充电服务 + 智能座舱升级” 的套餐;针对燃油车老客户,提供 “以旧换新 + 保养套餐 + 二手车置换” 的一站式服务。成熟市场的数据显示,售后和衍生业务能贡献 50% 以上的利润,这才是经销商长期的 “造血能力”。
从 “单一品牌” 到 “多品类布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小型经销商可以和 2-3 个不同定位的新能源品牌合作,比如兼顾 10-15 万的家用新能源车和 20 万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覆盖更多消费群体;中型、大型经销商则可以尝试 “燃油车 + 新能源车 + 二手车” 的混合业态,用二手车的高周转率弥补新车利润的不足。
从 “被动等客” 到 “主动经营客户”:用数字化工具把 “一次性客户” 变成 “长期用户”。比如建立客户社群,定期分享用车知识、组织车主活动;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保养提醒、优惠活动,比如针对有孩子的家庭,推送 “儿童安全座椅套餐”,针对经常出差的客户,推送 “道路救援 + 异地保养” 服务。只有把客户变成 “回头客”,才能在饱和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短期的销量乐观预期,给了经销商转型的 “缓冲期”,但这个缓冲期不会太长。如果不能在这期间完成从 “依赖短期刺激” 到 “构建长期能力” 的转变,等市场热度退去,面临的可能就是更残酷的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