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大六座SUV还在40万价位矜持时,吉利银河M9以17.38万的起售价炸穿了市场——不是降价促销,而是把“高配大六座”的门槛直接砍半。24小时2.3万辆订单的背后,藏着一个反常识答案:这场看似“价格战”的背后,是吉利11年砸下2500亿研发的“技术变现”。正如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所说:“造车是马拉松,要把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扎扎实实地投下去。”如今,这场长跑终于迎来了“收获期”。
一、2500亿研发不是“烧钱”,是建“技术水库”
“把价格打下来”的故事,汽车圈讲了十年,但多数停留在“减配换低价”的套路里。吉利银河M9的不同之处在于:17.38万起售的背后,是5.2米车长的越级尺寸、1500km的超长续航、零百4.5秒的性能,以及覆盖全国的无图NOA智能驾驶——这些配置放在40万级车型里都算“高配”,却被吉利硬生生塞进20万级产品。
这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11年2500亿研发投入的“厚积薄发”。淦家阅透露:“2021到2025年研发投了1000多亿,前面几年是基本投入期,现在进入收获期。”这笔钱没有花在流量营销上,而是砸进了最“重”的技术领域:神盾金砖电池解决安全痛点,雷神AI电混系统实现“4.8L馈电油耗+1500km续航”的矛盾统一,11合1智能电驱把动力效率拉满,Flyme Auto智能座舱则让20万级用户享受到百万级的交互体验。
更关键的是“平台化”思维。银河M9基于GEA Evo原生新能源架构打造,这个架构不是为单一车型服务,而是能支撑多款产品快速迭代。就像建水库,前期挖渠筑坝投入巨大,但一旦建成,后续每滴水(车型)的成本都会被摊薄。当同行还在为单一车型的研发成本发愁时,吉利已经靠规模化应用把“边际效应”吃到了极致——这才是“高质优价”的真正底气。
二、从“痛点杀手”到“爽点制造机”,精准踩中家庭用户G点
“打造爆款就是解决痛点、增加爽点。”淦家阅的这句话,道破了银河M9的“爆款密码”。20万级家庭用户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是“预算有限”与“需求无限”的冲突:想要大空间装下一家六口,又想要长续航减少焦虑,还想要智能驾驶减轻长途疲劳,最好性能别太差——这些看似“贪心”的需求,被银河M9一一接住。
先看“痛点解决”:5.2米车长+2.98米轴距,三排座椅支持150°自由调节,第三排坐成年人也不憋屈;88.3%的空间“得房率”(类比房地产的空间利用率),把SUV的“无效体积”压缩到最小;全场景泊车功能能应对斜列、垂直、地库等复杂车位,对新手司机太友好。这些设计直指家庭用户的“刚需清单”,每一项都戳中“必须有”。
再看“爽点制造”:零百4.5秒的加速,比同价位燃油车快2-3秒,红绿灯起步能甩对手半个车身;1500km综合续航,北京到上海往返不用加油,节假日跑长途再也不用焦虑排队;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5方案,1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城市无图NOA,高速、城区都能脱手——这些配置在40万级车型里都算“高配”,却成了银河M9的“标配”。
最妙的是定价策略:不与理想L9、问界M9硬碰硬,而是下沉到20万级“空白市场”。当多数家庭用户还在“40万预算买大六座”和“20万预算妥协小空间”之间纠结时,银河M9直接递上“20万买40万体验”的选项——这种“降维打击”,本质是用技术优势重新定义“性价比”。
三、三品牌协同“包饺子”,20-50万市场全覆盖
银河M9的火爆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吉利“多品牌协同”战略的缩影。就在银河M9上市的同时,领克900(高端市场)、极氪9X(豪华市场)也相继布局大六座SUV,三款“9”系列车型分别锚定20万、30万、40万级市场,像“包饺子”一样把家庭用户需求层层包裹。
这种差异化布局藏着大学问:银河主打“主流家庭”,用“高质优价”拉低门槛;领克瞄准“新中产”,强调设计与性能;极氪服务“高端用户”,比拼豪华感与个性化。三者共享吉利的研发技术(比如雷神电混、智能驾驶方案),却通过品牌定位、配置组合形成区隔,既避免内部竞争,又能合力抢夺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8月,银河品牌销量11.07万辆,同比增长173%;1-8月累计75.41万辆,同比增长222%。吉利整体销量同比增长47%,并将全年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当“多品牌+全价位”的矩阵形成,单个爆款的成功就会变成“集团军作战”的胜利——这才是吉利敢当“卷王”的深层逻辑。
四、中国汽车的“马拉松时刻”:从“跟跑”到“定义规则”
银河M9的故事,不止是一个企业的“收获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质变信号”。过去十年,中国车企常被贴上“价格战”标签,但吉利用2500亿研发证明:真正的竞争不是“比谁更便宜”,而是“比谁能把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
11年前,当吉利决定每年把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时,同行还在比拼“销量增速”;如今,当多数企业开始喊“研发重要”时,吉利已经靠2500亿投入建起了“技术护城河”。这种“慢即是快”的哲学,恰是中国汽车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的缩影——不是靠流量爆款昙花一现,而是用技术积累构建长期竞争力。
淦家阅说:“造车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这句话里藏着中国汽车的未来:当研发投入从“成本”变成“投资”,当技术积累从“短板”变成“长板”,中国车企就不再是“价格屠夫”,而是“规则制定者”。银河M9的23000辆订单,本质是用户用钱包投票:他们想要的不是“便宜车”,而是“值这个价的好车”。
结语
2500亿研发投入,11年技术长跑,吉利银河M9的爆发不是偶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化逻辑:当企业愿意把“别人看不见的钱”投进技术深水区,当用户开始为“价值感”而非“品牌溢价”买单,中国汽车就真正从“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这场马拉松还没结束,但吉利已经用“收获期”的果实证明:真正的“卷王”,从来不是靠价格,而是靠技术——毕竟,能让用户“花小钱办大事”的,才是真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