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的死结,不是车多桩少,而是资本不愿为你一年两次的远方

每逢佳节,朋友圈都像一个大型许愿池,只不过里面扔的不是硬币,是大家对远方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吐槽。而今年国庆,最靓的风景线不是景区的人山人海,而是高速服务区里,一群新能源车主们,用生命和膀胱容量上演的真实版《釜山行》。

网上那些视频,什么抢充电枪如同拔河,什么排队四小时充电一小时,都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暴论是,节假日高速充电桩危机,从来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基建问题,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逻辑和人性问题。它把新能源车光鲜的PPT外衣扒得干干净净,露出了里面那个被成本和效率反复拷打的、虚弱的灵魂。

说白了,你以为的矛盾是“车多桩少”,但真正的矛盾是“波峰用电需求”和“波谷建设成本”之间的生死互搏。

这事儿得掰开揉碎了看。我们先用【利益相关方博弈法】来拆解一下这个局。牌桌上主要有四方:车主、车企、充电桩运营商,以及隐身的监管。

车主,是这场闹剧里最值得同情的怨种。他们当初买车的时候,销售把故事讲得天花乱坠:用车成本低到发指,智能体验秒杀油车,绿色环保逼格拉满。这套说辞,像极了一份被P得跟写真一样的公司财报,数据漂亮得不像话。但一到节假日跑长途,服务区的充电长队就是财报附注里那个藏不住的肝脏阴影,一行小字告诉你“存在重大经营风险”,一下子把你从“未来战士”打回“排队孙子”。

续航焦虑。补能焦虑。社交焦虑。三种焦虑叠加在一起,请问这是什么?这是21世纪的赛博酷刑,还是专为中产定制的假期变形计。他们在服务区里,看着油车三分钟加满油绝尘而去,那一刻的眼神,充满了对“旧时代”的向往和对自身选择的怀疑。

然后是车企。车企的角色很微妙,他们是“梦想的贩卖者”。过去几年新能源车高歌猛进,颇有点【瞎积薄发】的意思,市场教育和销量上去了,但配套的毛细血管——尤其是高速服务区这种极端场景下的补能网络,还停留在史前时代。车企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但他们选择性地在宣传中模糊处理。因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入,而且是投入到一个自己不擅长且回报周期极长的领域。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卖车,把车卖出去,KPI就完成了。至于你开着车能不能顺利从北京到长沙,那是你和运营商之间的缘分。

这就引出了核心背锅侠——充电桩运营商。很多人骂他们不给力,建设速度太慢。但如果你站在他们的角度看,这简直是天大的冤枉。

高速充电的死结,不是车多桩少,而是资本不愿为你一年两次的远方-有驾

运营商不傻。资本不傻。市场更不傻。谁会为了你一年两次的远方,去投资一个亏损350天的生意?你以为人家是慈善家,其实人家心里算盘打得比你发动机转速还快。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生意,是一门典型的“潮汐生意”。国庆、春节,需求爆满,恨不得一个桩子掰成八瓣用。但剩下的三百多天呢?这些昂贵的充电桩就杵在那儿,门可罗雀,电线杆子上的鸟都比排队的车多。设备折旧、维护成本、场地租金,可都是一天不少地往外流。

高速充电的死结,不是车多桩少,而是资本不愿为你一年两次的远方-有驾

你让运营商为了每年两次的春运和国庆,把充电桩数量翻十倍,剩下的350多天,这些桩子比共享单车的坟场还寂寞。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在火山口蹦迪,大概率不是财富自由,是直接火化超度。所以,运营商的策略必然是基于“平均利用率”来建设,保证在大多数时间里能盈利。至于节假日高峰?那属于不可抗力,是用户必须承受的“梦想溢价”。

最后是监管。监管的目标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完成碳中和的宏大叙事;又要保证民生体验,不能让节假日高速充电变成社会新闻。所以监管会鼓励、会补贴,但也不可能无限度地为这种极端低效的资源配置买单。

你看,四方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但结果就是车主在服务区里望眼欲穿。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新能源车把一个原本由巨大、中心化的能源网络(石化体系)承担的补能任务,分散到了无数个微小、离散的节点上。在城市里,这种分散是优势,你可以在家、在公司、在商场充电,灵活方便。但一到高速这种线性、单一的场景,分散就成了劣势,所有需求瞬间集中到服务区这几个可怜的节点上,系统瞬间就崩了。

高速充电的死结,不是车多桩少,而是资本不愿为你一年两次的远方-有驾

服务区的抢桩大战,本质上就是一场微缩版的商战。比的不是谁的车续航更顶,而是谁更豁得出去,谁的时间更不值钱,谁能在对方膀胱告急的时候,精准卡位。这种竞争毫无优雅可言,就是最原始的资源争夺。

那么,破局点在哪?

指望运营商大发善心,亏本建桩,不现实。指望车主们都错峰出行,更不现实。未来的破局点,可能不在于死磕充电桩数量,而在于模式创新。比如换电模式的普及,三分钟换一块满电电池,直接把补能效率拉到和加油一个水平。或者超高压快充技术的商业化,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极大提高周转率。这才是真正的【快种快收】,用技术和模式的迭代,解决物理世界的拥堵。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每一个选择在节假日开电车跑长途的勇士,都值得一份尊敬。他们不是在开车,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体验,为整个行业的成熟,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压力测试。

高速充电的死结,不是车多桩少,而是资本不愿为你一年两次的远方-有驾

所以,别再简单地嘲笑那些排队的车主了。他们遇到的麻烦,是商业模式的先天缺陷,是技术落地前的阵痛,更是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科技红利时,都可能需要支付的隐形成本。毕竟,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而这张价签,在节假日的高速服务区,看得尤其清楚。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