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

深夜,某汽车论坛的数据区,帖子如麻,热度却一边倒地扑向了两个字:“固态”。

有人晒图,说自己已经预订了某品牌号称“固态电池”的新车,群里一片羡慕;有人拿着新闻报道,指着“2026年装车、2027年量产”咬定未来已来。

屏幕闪烁间,隔壁群里却传来一句冷不丁的吐槽:“你们这不是忽悠嘛,一块电池要卖40万?”楼主回,图在这呢,厂家官宣,难道会骗人?

我盯着这场争论,突然有种刑侦片里的气氛:案发现场,证据四散,嫌疑人和受害者都在场,但谁都不肯认罪。

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有驾

如果你是新能源车企高管,现在要决定砸几十亿上“固态电池”项目,你会押注吗?

还是像隔壁的曾毓群一样,拍拍桌子说:“别吹牛。”又或者你只是个普通车主,朋友圈里刷到“续航1000公里”,心中盘算着是不是该再等等,等等那个传说中的技术落地?

这些问题,像夜色里的狗叫,时远时近,扰得人心神不宁。

这事说起来其实不复杂,复杂的是里面的逻辑链条。

固态电池,新能源车的白月光与朱砂痣。

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好,能量密度高,续航强,安全性也胜一筹——理论上比现在的液态锂电池要强得多。

液态电池现在做到250到350Wh/kg,固态能冲到500Wh/kg,续航直接拉满,自燃概率还低得让保险公司都要考虑降价。

但现实世界不是PPT,更不是理想国。

2025年快过完了,固态电池的新闻轮番上阵:科学家攻克难题、东风造出样车、长安喊出量产时间表、国际巨头排队进场。

大家都在讲故事,讲得好像明天就能买到续航1500公里的电动车。

可惜,故事里总有些不合时宜的“证据”。

比如成本——全固态电芯每Wh成本五块钱,液态电池只要五毛钱,80kWh的车,电芯直接飙到40万。

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有驾

你想买车,先买电池,剩下的只能骑电芯去上班。

再比如工艺——液态电池靠电解液流动,固态全靠“固-固接触”,离子要硬着头皮穿密实材料层,生产线得重新干七成,老厂变新厂。

朋友在电池厂,烧钱烧到头发都快烧没了,合格率一地鸡毛,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还有供应链——锂金属价格是石墨负极的17倍,硫化物电解质国内没成熟供应商,企业全靠自己研发试错,就算愿意砸钱,货还不稳定,买不到你就只能看天吃饭。

这些细节,像案卷里反复查验的指纹,告诉你事情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充电桩也不是说换就换,固态电池要超快充,现有桩不够看,建新桩成本高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建新小区。

而现实的吊诡在于,固态电池的“天花板”很高,但“地板”还在地下室。

你说续航长加速快,但专业人士一算账:液态电池阻力小、离子导电率高,快充性能好,固态电解质阻力大,导电率只有液态的十分之一。

你想要加速爽快,可能就要多等几代技术进步。

更残酷的是,液态电池还在进化,2025年800公里续航都快成高端标配,快充5分钟200公里也在路上。

你买不到固态,买液态也不亏,甚至说不定你过两年等来的固态,还不如现在的液态。

这时候,业界巨头们的态度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宁德时代继续投千亿大搞液态产线,嘴上说要搞固态,行动却很克制。

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有驾

曾毓群不客气:“现在说2025年量产固态电池,都是不负责任。”他算得很明白,从样品到量产,按他经验,至少8到10年,你就当造个新航母得了。

比亚迪、丰田这些大佬,也是嘴上念佛,脚底抹油。

企业不傻,大家都知道,液态电池产能巨大,投资千亿,固态技术一旦大规模落地,现有设备就得当废铁卖,他们不可能自断财路。

科技圈的人热爱革命,但革命也伤及自身,没人想当下一个“胶卷相机”。

有意思的是,有人翻出专利数据当底牌——中国五年1.3万项固态电池专利,是日本的三倍。

但专利多不代表能量产,七成都是基础发明,真正落地的技术专利不多。

日本企业专利数量少,但质量高,丰田、松下在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这些核心环节卡着命门。

国内企业专利密度像米粒撒地,真要做饭还是要看谁有锅有灶。

这场技术革命,看着热闹,实际是“想法很好,现实很困难”。

行业里都在下注,但谁都知道,成本、产线、供应链、设备升级,每一个环节都能卡死梦想。

这时候,呼吁“冷静”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但谁又真能冷静?

我有个朋友,前两年天天等固态电池落地,后来一看价格,直接买了辆液态电池的极氪007,跑长途不查充电桩了,买菜接娃两不误。

有时候,现实的无情比市场部的营销更能劝人回归理性。

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有驾

说到行业里的“忽悠”,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技术革命里,最容易忽悠的往往是自己。

厂家急着宣传新技术,怕被资本市场遗忘,消费者一边追着续航升级,一边担心再等等会不会错过“时代的风口”。

我们都想买到未来,但没人想买到实验室的半成品。

所谓的固态电池,很多其实是“半固态”“准固态”,里面还有液态电解质。

真正全固态,还在路上。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等新游戏机的感觉:宣传片里画质爆炸,主角跳得比蜘蛛侠还高,等真机上市,连跳关都得靠bug。

技术的进步,永远比广告里慢,也比梦想里复杂。

行业里的人都懂,但消费者总是多一分期待,少一点耐心。

我们想要一夜之间穿越到未来,但科技偏偏喜欢慢慢来,像老爷爷蹲马路边吃糖葫芦,急不得。

说到底,“固态电池”不是骗局,但也绝不是明年的商品。

它像个有前途的孩子,大家都盼着他考清华,但小学语文还没及格。

行业需要投入,也需要等待。

曾毓群表示固态电池量产难,成本高,续航达千公里需40万元-有驾

企业要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用户更应该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技术变革。

不要把“续航1000公里”当成买车的唯一标准,也别把液态电池当成落后技术。

有时候,稳妥和成熟,比激进和冒险更值得信赖。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说固态电池毫无未来。

专利在积累,实验在推进,海外巨头也在咬牙攻关。

等到哪天,成本能下来、产线能跑起来、供应链能跟上、充电网能升级,那时候你再去抢“固态电池”新车也不迟。

只是,科技的发展更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不被短期利益绑架,谁能用冷静和耐心打磨技术,才有机会成为赢家。

最后,技术革命到底该由谁买单?

是行业巨头承担风险,还是消费者为梦想付费?

我们该为理想买单,还是为现实买单?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你要等,没人会拦你;你要买,也不会有人笑你。

只是别被PPT里的未来迷了眼,也别把现实的进步踩在脚下。

科技的路,慢慢走,走得远。

你觉得,续航焦虑和技术信仰之间,哪一个才是新时代的“车主原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