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

试车不用去4S店,直接把车送到小区楼下或者公司门口。店头不仅仅是买卖和维保,还有搞沙龙的空间。保养有”星夜”服务,社畜不用为宝贵(甚至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假期发愁。

感觉,新势力的(包含一些变革中的传统品牌),会让人更有一点被服务着的感觉?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现象是这么个现象,但是为什么这样?可能是新品牌为了“新”,总得找出差异化且短时间能够做得比传统品牌好的地方。服务是除了机械外,相对能够落实的发力点。而大规模的,长期的,甚至反向带动传统品牌跟进。其实也挺值得砸吧砸吧的。

可能,服务对现在的汽车商业模式来说:

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回报率挺高的投资?

背后是“用户中心”与“产品中心”两种思维的碰撞,体现在服务理念、模式设计、内容覆盖、技术支撑等多个维度。

尝试拆开聊聊。

一、服务理念: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用户关系”

传统品牌的生命周期服务更侧重“产品交付后的被动响应”,关键词“被动响应”服务核心围绕车辆维修保养等基础需求,与用户的互动多集中在购车和故障场景,属于“低频接触”。例如,传统4S店模式下,用户购车后仅在保养、维修时才与品牌产生联系,且服务流程常受经销商利益导向影响,存在信息不透明、响应滞后等问题。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新势力则将服务视为“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持续运营”,强调从购车前到车辆退役的全流程主动介入。反向关键词“主动介入”Fellow们建立用户专属服务群,24小时响应用户需求,甚至主动提供远程诊断、四季健诊等预防性服务。主打一个将用户从“消费者”转化为“长期伙伴”,服务目标从“解决问题”升级为“创造体验价值”。

伙伴/体验,背后的溢价挺高的。

因为它有点,把服务从被动打补丁,变成主动的提供价值。这个“价值的天花板”,可能一下就被打开了。

二、服务模式:从“经销商主导”到“品牌直联用户”

传统品牌依赖经销商网络,是主机厂非常重要的“蓄水池”,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纵深。但同时,服务质量受限于经销商能力和利益诉求,导致“品牌-用户”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层膜。一些现象,如:销售与售后分离,用户可能面临“售前热情、售后推诿”的情况,且不同经销商的服务标准不一。尽管部分传统品牌尝试“直销+授权”模式,但仍难摆脱对原有渠道的依赖。

惯性这东西,牵扯的太多,很难马上停下来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新势力普遍采用直营或D2C(Direct-to-Consumer)模式,砍掉中间环节,实现品牌与用户的直接连接。

通过标准化销售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看车、购车、售后体验,销售流程分工细化(售前、交付、售后专人负责),确保服务一致性。能够直接提升了服务效率,还能通过用户数据反馈快速迭代服务内容,形成“用户需求-服务优化”的闭环。

没有负担,步子就是可以迈得大一点

其实,直营和经销商模式,有各自的好处。传统汽车品牌经历这么多年,全都选择经销商模式,肯定是有其背后的原因的。

在用户为主的时代,作为直接接触用户的店头。关键,是哪种模式能够对用户负责到底

三、服务内容:从“基础维保”到“全场景生态覆盖”

传统品牌的生命周期服务以“车辆本身”为核心,主要包括维修、保养、零部件更换等基础功能,以及延保等增值服务,服务边界比较窄,较少探索对用户出行场景的延伸。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新势力则不太一样,一些印象中的:能源服务:换电网络、超充体系,与交付中心/城市展厅相结合,解决用户补能焦虑;生活服务:有品牌推出“2999元改色膜”“自营车险”等增值服务增强用户粘性;全周期关怀:有品牌推出“备胎递送”“星夜延时服务”等应急保障。

服务不只是补车,更是补情绪、补生活

这种“车+服务+生态”的模式,将服务从“车辆维护”拓展到“用户生活方式”。

四、技术支撑:从“机械维修”到“数字化全链路管理”

传统品牌的汽油数据采集的维度比较少,关键是不能全域OTA,比较难以实现主动服务。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新势力可以通过OTA优化车辆功能,优化车辆功能,持续在用户察觉前主动解决问题;这种“软件定义服务”的模式,让车辆从“出厂即定型”变为“持续进化的智能终端”。

从技术上,有“听劝的可能”

五、用户信任:从“品牌背书”到“服务口碑积累”

传统品牌凭借数十年的制造经验和渠道覆盖,在用户信任上具有天然优势,尤其在车辆耐久性、安全性等“硬指标”上更易获得认可。

新势力,新牌子嘛。只能“透明化服务”和“情感化互动”建立信任。例如:流程透明:维保单据、项目全程可查(使用数字化服务体系),避免传统4S店“过度维修”等问题;社群运营:“NIO House”、“鹏友圈”,通过用户社群强化情感连接;

汽车新势力的服务,更有“被服务着”的感觉?-有驾

大概,是这么些个差异吧

两种路径的本质差异传统品牌的生命周期服务是“制造业思维”的延伸,核心是“保障产品可靠性”新势力则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是以车为中介,核心是“经营用户关系”

前者依赖成熟体系和品牌积淀,后者凭借灵活模式和技术创新快速突围。随着传统品牌加速学习新势力,以及新势力补全制造短板,未来两者的服务边界可能逐渐融合。就像苹果和安卓会越来越像一样。

但更以“以用户为中心”应该会是一个共识?

好了,先聊到这。

最后做个小调查:“你觉得:服务是一种‘人情味’的延伸,还是品牌搞运营的手段?是真贴心,还是‘洗脑式好感收割’?在你心里,决定买一台车的时候,服务到底占几成?欢迎留言聊聊——你被哪家车企服务得‘最上头’.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