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量从100%掉到20%需要一整天,从20%掉到关机只需要三分钟,这几乎是当代生活的行为艺术。
你把这种抓心挠肝的焦虑放大一百倍,差不多就是现在电动车主的日常。
而所有车企,都在讲同一个故事来安抚你:别慌,固态电池就要来了,到时候充电五分钟,狂飙一千公里,腰不酸了腿不疼了,续航焦虑直接给你物理超度。
这故事讲得跟修仙似的,听多了容易上头。
最近,吉利又给这个故事加了一把火。
宁波前湾新区一个环评公告,不小心把吉利的老底给揭了:一个叫“固态电池及关键材料工艺放大验证项目”的东西浮出水面。
听着拗口,但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我们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玩意儿,好像有点眉目了,现在准备搞个大点的锅,试试能不能批量炒菜。
这事儿的核心,不是吉利又发了什么PPT,而是他们动真格的了。
掏了7100万,搞了个2490平米的场地,要把实验室里的“屠龙之术”,变成产线上的“杀猪之法”。
这中间的鸿沟,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
实验室里搞研发,就像米其林大厨在后厨给自己做一道分子料理。
各种顶级食材,精确到毫克的配比,恒温恒湿的环境,最后叮一声,出来一个惊为天人的作品,发个朋友圈,引来一片点赞。
但你要让他给全国的快餐店每天供应一百万份这个料理,你看他会不会当场撂挑子骂街。
吉利这个“工艺放大验证”,干的就是从一道菜变成一百万份快餐的中间步骤。
他们要验证的,是稳定性、阻抗性、使用寿命。
说白了就是三件事:这玩意儿会不会莫名其妙就挂了?
充放电效率行不行?
能用几年别一年就报废?
这才是商业化的核心,是把神仙从天上拽到凡间的锁链。
所以你看,这个项目的产品方案里写着,搞出来的电池,不管是60Ah的大块头还是一节更比六节强的<1Ah小不点,最后全部当“固废处置”。
啥意思?
就是做出来就是为了测试,测完就扔,压根不卖。
这7100万,就是买个明白,买个数据,买一张通往量产的入场券。
这钱花得,突出一个“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思维,不行就赶紧换姿势。
那么问题来了,吉利为什么这么着急?甚至有点不计成本的意思?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新能源这个牌桌上,电池就是那张能决定生死的底牌。
过去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是核心技术,是车企的命根子。
现在电动车时代,三电系统,尤其是电池,成了新的“发动机”。
你要是自己搞不定电池,就等于把脖子伸出去,让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电池巨头掐着。
今天给你断供,明天给你涨价,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所以,任何一个有野心的车企,都在拼了命地自研电池。
这已经不是一个商业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存亡题。
吉利CEO淦家阅内部讲话都说了,自研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干到了400Wh/kg,20Ah的电芯都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吹过的牛逼,现在得一步步兑现了。
光在实验室里搞出一个“瞎积薄发”的样品没用,得让它能稳定、便宜地造出来。
你看吉利这盘棋下的,就很有意思。
它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多点开花,四处下注。
这就像一个面对期末考试的学渣,他不知道哪科能及格,索性把所有科目的参考书都买回来,堆在桌上,拜一拜,总有一本能显灵。
主线是浙江绿色智行科创这个亲儿子,负责自主攻关;同时,又投资了卫蓝新能源,走氧化物+聚合物的技术路线,这是抱了个大腿,分摊风险;转头又让子公司耀宁新能源成立固态研究院,专攻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这是开了个小号,去探索别的可能性。
这种操作,在商业上叫分散投资,在人话里叫“我全都要”。
因为没人知道哪条技术路线能最后跑出来。
固态电池这个赛道,现在就像一场蛮荒的西部淘金热,到处都是岔路和陷阱。
有人说硫化物是未来,但它娇贵得像个豌豆公主,一遇空气就嗝屁。
有人说氧化物稳定,但性能又差点意思。
吉利这一通操作,就是用真金白银去蹚雷,去试错,希望在终点线前,至少有一个号能押对宝。
所以,我们再回来看宁波这个新项目,就清晰多了。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而是吉利整个电池战略从“务虚”走向“务实”的关键一步。
它标志着,吉利对固态电池的探索,已经脱离了纯粹的科学幻想阶段,进入了充满铜臭味的工程和成本问题阶段。
这个阶段,比发PPT难多了。
它没有聚光灯,没有发布会,只有工程师在车间里日复一日地调整参数,和良品率死磕。
这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开场亮相姿势帅,而是谁更抗揍,谁能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精准地给上一记闷拳。
所以,当你看完这篇新闻,别急着冲去4S店问销售“固态电池的极氪什么时候到?”。
大概率销售会给你一个看傻子一样的眼神。
这事儿离我们普通消费者,还有一段距离。
但这个距离,正在被这7100万、以及未来更多的7100万,一点点缩短。
这场围绕固态电池的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赌赢了,就是下一个时代的王者;赌输了,可能连牌桌都上不去。
吉利这次的动作,无非是把自己的筹码,又往前推了一把。
仅此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