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品牌把“智能驾驶”吹得天花乱坠,仿佛不开城市NOA就落伍了。但说句实在话,在今天这个技术阶段,它依然只是一个加分项,不是一辆车的灵魂。
你看特斯拉,它之所以卖得好,靠的是自研三电、整车OTA能力,还有极致的能耗控制。FSD当然厉害,但它从来不靠“智驾”一个点吊打市场。小米SU7爆红,试驾的人都在说操控灵、外观帅、性能强——不是因为“能自动变道”才抢破头。
甚至比亚迪也是一样,DM-i的低油耗、长续航是打动消费者的根源。车机虽快,智驾也在进步,但它的主菜始终是“技术下沉”和“价格碾压”。
那为什么还是有些品牌,把方向盘都交给供应商,只盯着“自动驾驶”猛吹?其实原因不复杂:自己没整车底盘调教能力,发动机也没核心竞争力,只能在“软件体验”上做文章。而智能驾驶,刚好是一块容易“拿来主义”的地方,选套成熟供应链,标上“城市NOA”,包装起来很容易。
问题也来了:感知来自A公司,算法来自B公司,决策逻辑和车机不是一套人写的——你指望它真能在复杂城市工况里,把命握得稳?
一位朋友最近提了某新势力车,开得挺满意,但一开NOA就提心吊胆:误判、急刹、突然变道,体验感大打折扣。他总结得特别实在:“就像让一个不熟的实习生来帮我开车,我反而更累。”
所以说到底,智能驾驶不是噱头,也不该是遮羞布。一辆好车,应该底盘稳、调教好、转向线性、能耗合理、主被动安全到位,智能驾驶是让这些体验更轻松,而不是替代它们。
我们当然欢迎技术进步,但不能因为“有噱头”,就把车造得像预制菜。真功夫,藏不住;噱头撑门面,迟早穿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