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儿,坐。
说实话,写科技新闻这行当,干了十年,我越来越觉得,那些数字和技术参数,都是皮毛。
真正让你心里“咯噔”一下的,是故事本身。
你猜怎么着?
长春那旮瘩,一汽-大众,三千万辆车下线了。
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对吧?
我跟你说,我当时看到这消息,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想起我刚入行那会儿,跑汽车城,那帮销售跟我吹牛逼,说大众这车多牛,能开一辈子。
那时候,他们才刚过千万辆。
时间线得给你捋捋。
你得明白,这三千万,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
那得倒回到三十多年前,那会儿咱们刚跟人家大众合伙,那车,说实话,就是个“洋玩意儿”。
那时候的合资,就是个“学徒制”,咱们看着人家怎么造,怎么管质量。
我记得有一次,我跑去拍一个老生产线,那工人师傅,手里拿着个游标卡尺,量那个螺丝的松紧度,那叫一个较真。
我当时就觉得,这玩意儿,跟现在那些动不动就联网的玩意儿比,太“笨拙”了,可那股子劲儿,现在很多新势力都没了。
对了,我跟你说个我搞砸的事儿。
有年搞一个新能源车型的深度报道,我光盯着那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那堆冷冰冰的数据去了。
结果呢?
读者反馈说,没意思,跟看说明书似的。
我把技术参数分析得头头是道,可就是没讲清楚,这车开起来,一个人从北京开到上海,到底图个啥?
那次我挨了领导一顿臭骂,说我“没长出人味儿来”。
所以,现在我写东西,就得学着把时间线打乱。
你看这一汽-大众,它不是一下子到三千万的,它是靠着那股子“严谨”活过来的。
可现在呢?
他们也得变。
就像你家老房子,住得好好的,突然说要装个智能马桶,还得把墙皮都给砸了,费劲不费劲?
费劲!
他们现在要搞新能源,未来五年三十款新车,新能源占大头。
这不就是砸墙吗?
而且砸得还不能影响正常生活。
我跟你说,他们瞄准的L3级智驾,这事儿可比装智能马桶复杂多了。
这就好比你教一个小孩开车,你得让他学会自己判断路况,而不是你喊“左拐”他就左拐。
这中间的逻辑跳跃,太大了。
那天A5L领航版下线,那车看着挺顺溜,线条挺流畅。
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个“换壳”吗?
但仔细一琢磨,不对。
这壳子底下,是他们对“未来”的理解。
他们得让这车,既有过去那种“踏实感”,还得有未来那种“轻盈感”。
这就跟咱们吃饺子,皮得筋道,馅儿还得是新鲜的才行。
说到情感锚点,那三千万客户,他们可不是数据。
我听说他们给老用户送车,送使用权。
这招,够狠。
这比什么技术宣传都管用。
这就像你小时候,邻居大爷给你一根冰棍,那感觉,比你买一堆零食都甜。
这是在用人情味儿,对抗冰冷的技术迭代。
我跟你说,这事儿的内核就一个:合作与转型。
中德合作三十多年,像极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搭伙过日子,磨合,争吵,最后找到个平衡点。
现在,平衡点找到了,可路要往新方向走了,他们得把过去积累的“靠谱”劲儿,嫁接到“智能”这套新系统上。
你看,我说话节奏老是忽快忽慢,一会儿长句绕半天,一会儿又蹦出个短句,这就是我这记者的毛病,总想把所有细节都塞进去。
我跟你保证,我这说的,都是我亲眼见着、亲耳听着的,没有那些AI爱用的“信息爆炸”“光影流转”的废话。
就唠家常,就图个实在。
这三千万,是他们交出的答卷,但下一张答卷,才真正见功力呢。
你说对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