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平整化是否成标配趋势

好,那我们聊聊最近汽车行业里一个挺多人议论的事。先甩个数据给你——有些造车新势力,一年亏掉上百亿。亏掉上百亿啊!你看到这个数字,可能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吧?一边卖车一边亏钱,这行业还有救吗?”更狠的是,这边亏得血流成河,那边还不断砸钱搞研发,建厂房,开店面,打广告,有些公司账上现金流都快见底了,还在大手笔花钱。你说说,这事儿正常吗?

别急,我们慢慢拆开来看。先把几个关键数字捋一捋。造车新势力这些年,确实销量数据是涨的,尤其是头部几个品牌,年交付量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台。但是,营收涨得再快,利润表看起来还是惨不忍睹。比如某家很有名的新势力,2022年交付了超过12万辆车,营收两百多亿,但全年净亏损超过百亿。再比如另一家,年销量超20万,亏损也差不多是百亿级别。卖得多,亏得也多,这不是挺荒唐的吗?

底盘平整化是否成标配趋势-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车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得从成本、研发、销售这些维度把账捋清楚。先看毛利率,这是衡量造车赚钱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某些新势力的毛利率其实已经是正的,甚至能做到两位数——比不少传统车企还高。但这点毛利,完全不够覆盖掉它的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这些公司一年投到研发里的钱,动辄几十亿,有些甚至接近百亿。再加上大规模扩张销售网络、用户服务体系,这些固定成本几乎是“烧钱无尽头”。所以账一算下来,哪怕卖几十万台车,依旧亏得底儿掉。

这么看,亏损的事儿,更多是“结构性问题”。本质上,不是车卖不好,而是花得太多。尤其是研发费用这一块,新势力们砸钱的速度,堪比“太空竞赛”。以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为例,每家公司都在拼命搞自研,把大把资金投进试验和技术开发里。用传统车企的节奏,这些技术也许十年后才会落地,但新势力们偏偏要一年两年里搞出来。结果呢,账面上亏损看着触目惊心,但背后其实是在赌未来的技术红利。

那传统车企是不是就稳当多了?其实也未必。我们去翻翻传统车企的账本会发现,它们虽然在盈利,但利润率越来越薄。燃油车市场的天花板越来越低,电动车转型又烧钱,很多老牌车厂日子也不好过。而且跟新势力比,它们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可能还没那么高。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更依赖供应链的成熟技术,短期内不会过度冒险。这样一看,新势力的亏损某种程度上是“先花钱铺路”,而传统车企是在用老路子“缓步转型”。

底盘平整化是否成标配趋势-有驾

再看看外资品牌,它们的情况也有点类似。那些全球大厂,比如特斯拉,早些年也是靠着烧钱打基础才活下来的。特斯拉从创立到盈利,足足花了十几年,亏掉的钱比现在所有中国新势力加起来还多。可一旦它进入盈利期,后续的利润空间就非常可怕。所以你会发现,新势力现在干的事,某种程度上是在复制特斯拉的路径:前期不计成本投入,争取快速把技术、品牌、市场都跑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亏损这么多,到底是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其实关键看花钱的方向和节奏。如果一家公司账面上亏损严重,但它的研发、技术储备、用户服务体系都扎扎实实地在进步,那这些亏损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这是战略性亏损。典型例子就是前面提到的智能驾驶系统、电池技术,这些投入可能现在看不到回报,但一旦技术成熟,就会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亏损是因为盲目扩张,或者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增长,这种花钱方式就很危险了。

最后,我们回到“亏百亿”这件事。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多动作是有章法的。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亏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它能不能把这些钱花出成果、花出未来的竞争力。反过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盯着它的账本有多惨,而是它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让我们买单。这才是决定它们能不能活下去的根本。

所以,别光看表面的数字吓一跳。亏损这事,说到底还是行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至于它们会不会真的跑出来,就看接下来几年,它们能不能用现在的“烧钱”换来未来的“造血”能力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