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 Ultra车型碳纤维机盖“挖孔”事件再次升级,百余名车主正式对小米公司提起诉讼,质疑其宣传性能与实际不符。 这场维权事件自4月底爆发以来,已经持续51天,车主们与小米之间的沟通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终走向了司法途径。
事件起因:宣传与实际不符?
今年年初,小米在宣传SU7 Ultra车型时,着重介绍了其选装的4.2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称其“原型车双风道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下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样,仅多了一块支撑塑料板。车主们认为,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根本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
维权之路:曲折艰辛?
车主们质疑小米涉嫌虚假宣传,并组建维权群进行集体维权。5月7日,小米汽车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问题致歉,并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未交付订单可进行改配,换回铝制前舱盖;二是对已提车用户和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价值约2000元)。
然而,这一解释与解决方案并未得到车主们的认可。他们认为,小米的补偿方案远远无法弥补他们的损失,毕竟他们是冲着宣传的高性能配置才花大价钱选装的。此后,小米在交付群里单方面提出60天冷静期,暂停生产和交付,却未给出后续明确安排,令车主们更加不满。
维权代表在5月15日与小米高层进行会谈,讨论实质解决方案。据透露,小米高层曾提出若不计代价做出真风道后交付,车主们是否能接受,但交付时间会迟很多,然后再补偿时间损失。然而,这一方案终未能达成一致。
诉讼之路:路在何方?
车主们认为,小米的宣传与实际不符,已经构成虚假宣传,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他们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车主们维权存在很多难点。首先,车主需要证明小米存在虚假宣传等侵权行为,需要收集宣传资料、车辆检测报告等证据。其次,车企宣传话术有时较模糊,界定“虚假”有难度,且车辆专业检测也需要专业机构与费用,增加举证成本。此外,诉讼周期通常较长,车主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若多车主集体诉讼,还涉及诉讼代表人确定、诉求统一等问题,协调不好会影响维权推进。而且法院审理会严格依据证据与法律条文,车主若证据不足或法律依据不充分,易面临败诉风险。
未来展望:行业规范亟待建立?
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新能源汽车宣传的广泛关注。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先生指出,此类新能源汽车宣传争议近年频发,核心在于企业对技术参数的描述边界模糊。当“赛道性能”“双风道”等词汇出现在宣传中时,消费者有理由期待实物达到相应标准。司法途径或许能为这类争议划定更清晰的行业规范。
总结: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挖孔”事件,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宣传的质疑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建立更加清晰、透明的宣传规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车主们在维权过程中也需要更加理性,收集充分的证据,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