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自动驾驶"已成为汽车行业最炙手可热的概念。然而,技术的进步并未改变安全驾驶的基本准则。公安部近期密集发声,给这股热潮注入了一针冷静剂:目前市面上所有在售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本质上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在任何时候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责任。
技术定位与责任界定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当前主流车企采用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其实质仍是"人在回路中"的技术架构。这类系统能够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基础功能,但系统决策仍需要人类驾驶员的持续监督和随时接管。王强特别强调,驾驶员将双手脱离方向盘、视线长时间离开路面的"脱手脱眼"行为,不仅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要求,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据统计,2022年全国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引发的伤亡事故已达87起,同比上升42%。
法律责任的刚性约束
在司法实践中,智能驾驶系统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湖北襄阳法院近期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极具代表性:一位特斯拉车主在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后饮酒,途中发生追尾事故。虽然车主辩称当时车辆由系统控制,但法院最终仍判定其构成危险驾驶罪,处以拘役5个月。这一判例明确传达了司法态度:技术辅助不能转移法律责任。公安部法制局负责人指出,驾驶人若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可能同时面临三重追责:首先是民事赔偿,包括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责任;其次是行政处罚,如扣分、罚款甚至吊销驾照;最严重者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或危险驾驶罪。
车企宣传迎来强监管
针对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公安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展开了专项整治。根据现行《广告法》第28条规定,将辅助驾驶功能宣传为"自动驾驶"或暗示"解放双手"的做法,已构成虚假广告。2023年已有三家车企因相关违规行为被立案调查,其中一家企业因宣称其系统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被处以200万元罚款。值得注意的是,若夸大宣传直接导致人身伤亡事故,涉事企业负责人还可能涉嫌虚假广告罪,面临最高两年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宣传用语规范》,预计将于2024年正式实施。
安全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平衡之道
在规范行业的同时,公安部也在积极推动公众教育。2023年"全国交通安全日"首次将"正确认识智驾技术"作为主题,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在北京、上海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交管部门设立了专门的体验教育基地,让驾驶者直观感受系统局限。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已提上日程,新法将明确不同级别自动驾驶条件下的责任划分,并计划将相关知识纳入驾照考试科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表示,这些举措体现了"技术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前提"的基本理念。
结语:技术赋能不能逾越安全底线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为出行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但公安部的一系列表态清晰地划定了技术应用的边界: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驾驶辅助工具,而非责任转移的借口。在可预见的未来,驾驶人始终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立场不仅是对生命权的尊重,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公众认知的逐步提升,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正步入更加理性、规范的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