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蓝山的销量大逆转:魏牌的命运拐点
2025年6月,是魏牌历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一个月。高山MPV车型销量达到5949台,同比增长近十倍,首次反超蓝山。而蓝山则滑落至3864台,创下上市以来最低点。一个高歌猛进,一个骤然滑坡。如果要给魏牌品牌现状画一幅速写,这一升一降就是最精准的注解。
高山的逆袭,很多人叫不明白。从4月仅588台的可怜成绩,两个月后突然接近6000台,期间没有大力度促销,也没见官降甩卖。低开高走,靠的纯粹是产品兑现和品牌信任。直白点说,用户买高山,某种程度买的是“魏建军”这个活人,而非冷冰冰的金属。
蓝山上起家的是魏建军同款打法。去年年底,蓝山冲上8392台顶峰,成为自主高端SUV代表。可高处不胜寒,2025年以来持续下滑,一路跌破4000大关。难道蓝山突然变“油腻”了吗?其实不然,变化发生在新玩家加入和用户选择范式转移。
进入2025年,问界M8智驾版、领克900、腾势N9轮番亮相,个个高举新平台、新配置、新场景的大旗。蓝山在智能、空间、动力等层面的“唯一性”瞬间被消解,用户思维从“买蓝山”变成“可选项之一”。竞争烈度陡然提升,蓝山再无昔日统治力。
还没等蓝山调整呼吸,乐道L90、理想i8这类纯电新物种蜂拥而至。2025年下半年,中大型新能源SUV市场即将进入“卷王争霸”阶段。用户预算开始分流,关注度平均分摊,任何一家都“轻松活不起来”。蓝山的退潮,是大势所趋而非技术掉队。
反观高山,却恰恰走了条“慢热稳健”的路线。MPV市场没那么激进,生命周期更长、用户需求更务实。高山上市初期因外观设计被群嘲,可接下来靠硬核安全配置——双A柱气囊、儿童专座、强化车身,获得了B端(政务公务用车)、大客户和多孩家庭的青睐。与其说是营销胜利,不如说是信任和安全的“慢热赢局”。
MPV买家不热衷“高科技”、“大屏幕”,他们更上心的是人坐车里的安全、车辆可靠性、场景兼容。唯一硬指标是不能出错。高山稳扎稳打,把这些需求逐项兑现,才在蓝海市场里跑赢了椭圆弯道。同理,蓝山胜负手也在此:前期吃尽红利,后期却很难在功能和价值上保持绝对领先。
魏牌如今核心仍是蓝山+高山“双车战略”,短时间不可能有全新平台车型。此刻继续“ALL IN蓝山”,必将被围猎分化。智慧选择是将资源倾向高山,把蓝山作为“基本盘”稳住市场。这样一来,魏牌能既守住销量生命线,又为未来留出战略缓冲区。
从用户结构看,高山的客户更加忠诚,他们是长期采购型客户,比如政务用车、接送服务、二胎或多孩家庭。只要产品和服务到位,价格波动不过激,这类用户极少跳槽。他们的口碑和复购带动效应,将成为魏牌长期稳健增长的“定投基金”。
蓝山滑落本质上是客户分流和市场切换,不是产品自毁。三电系统、底盘仍具实力,核心难题在于,市场变复杂了,增长不再靠惯性吃老本。此时挑战不是激进突破,而是找准最优平衡点:保有市场份额,控制成本,无幻想、不冒进。
接下来三个月,正赶传统车市淡季,MPV和SUV都会面临周期性回调。高山如果稳守8000台,蓝山守住3000台的底线,魏牌就能安然跨越这一波考验。这不是谁怂了,而是有限资源下的理性突围。能在大乱斗中“活下来”,才有机会见到下一轮春天。
魏建军已经完成第一阶段“亲自督战”,接下来的主旋律已不是个人冲锋陷阵,而是建立体系化壁垒,稳固产品梯队,把高山培育成“公务用车新标准”,让蓝山守住基本盘。与其幻想逢山开路,不如调整节奏,脚踏实地走“长征路”。
这一轮市场惊天反转,既是产品力的胜负,也是品牌战略的拐点。站在今天回望,蓝山与高山跌宕起伏的故事,正是魏牌求生存、谋转型的真实注脚。而“认清现实,放弃幻想”,则是车市大潮中最有分量的一句人生金句。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