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网上什么最火?大概就是科技创新、智能革命,天天都在“新质生产力”。但有时候我就想,咱们老百姓到底图啥?说到底,就是图一个方便、安心、便宜。这不,最近新石器的第10000台无人配送车交付了,还专门提了一句:台风天照样能跑,不歇业。看起来,科技的脚步没歇,面对天灾都敢硬刚。可这真的是未来的方向吗?无人车真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么?咱们不妨唠唠。
首先,我得问一句:无人车到底凭啥这么牛?台风天,别说人了,连自行车有时候都能刮没影儿。咱也不是没见过深圳、广州暴雨天那阵仗,楼下那水直接能把鞋泡烂。可新石器偏偏敢保证,自己的无人车能在这种天气里“铁人”般地工作。为啥?说是有摄像头自清洁、算法再升级、底盘可以趟水……一句话,把最怕的那点麻烦都准备应对了。
但你说台风天,真的是靠技术就能百无禁忌吗?咱想得开点也得实在点,台风天啥都可能出幺蛾子。道路突然积水、电线杆倒了、信号说没就没。无人车把这些全算进去了没有?如果一台两台没事,万一这“一万辆大军”齐上阵,真出了事,谁担责?无人车靠不靠谱,并不是脑子里一拍脑袋说先进了就成的。技术风险、应急机制、保险体系,样样得跟上。
再来,科技走进生活,这事本身就是个叠加题。以前你要啥都靠快递哥、小区楼里的小商贩、药店冷饮摊。现在好了,一台台小车满地跑,啥都能送。表面看,无人车降本增效,劳动节省,快速高效。可深入一想,它这一路跑下来,不就是在和人工较劲吗?快递小哥会怎么看?城管怎么看?本地就业咋样?大家都跟无人车抢活,真的是社会进步吗?你一边拼命用无人车给资本省钱,另一边让多少活生生的人丢了口饭吃,这个账怎么算?
很多人吹捧“万台规模”就很牛,说是商业化落地的重要节点,把试验变成现实。可是,有没有可能,这才是真正问题的开始?大规模应用的副作用谁买单?不是小规模试点搞两辆,马路边一摆,拍拍新闻,留个数据就万事大吉。是一整套社会系统要跟着变。交通法规修订,城市路网重规划,交警和保险公司统统被迫升级。万一无人车出事故,顶多是机器报废,可人撞人、车撞人怎么办?数据谁管,安全谁担?背后的责任划分有清楚吗?
顺带着,我还有个好奇:无人车网上下线真那么简单吗?理论上说,更新算法、装个摄像头、底盘加点防水,贴个高科技标签,能真的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所有问题吗?别看台上风光,台下的问题提都不提。我甚至怀疑,市面上这波无人车赛道,其实有一大半是在给投资人讲故事。讲得好听点,叫探索新业态创新应用,讲得难听点,那不就是圈钱跑路的“资本新势力”?
说实在的,现在社会天天鼓吹“无人配送”、“智慧物流”,动不动就是“智能降本”,可咱们对无人车的信任,到底来自哪里?这玩意儿要是失控、瞎跑,危害远比传统人车严重得多。人可以凭直觉闪躲、自救,无人车一旦算法出错,那就是系统故障。前几年新闻里就有无人车酿成事故的案例,国外更不用说,国内也不是没爆出事端。高温雷电、信号干扰,这些情况下一辆无人车就等于无人机撞线失控。你说让普通市民打哪儿来足够的信心,哪怕一万台里出事一台,也够喝一壶的。
我还发现无人配送车,最“出彩”的点,其实是成规模之后能“学习成长”,大数据不断喂养,让整个车队越来越聪明。但问题在于,这些数据谁监管、信息安全怎么算?只要你是联网的,无人车啥都能录进去。将来数据泄露、信息被盗,谁赔?司机隐私、乘客信息、道路实时数据,这不都成了“流动的监控器”?说是让社会更“智能”,到头来倒不如说人们更“透明”了。小区进出全被盯着,你敢保证没人把这套系统搞坏了?
有时候大家讨论技术进步的时候,冲劲很足,往往低估了社会惯性。咱老百姓自个儿问一句,你真愿意让无人小车给你送药、送菜么?缺的不仅仅是个新鲜劲,而是安全感、信任感。这不,就像网上有位老姐姐说的:“机器人送药我心里慌,卖菜的张大妈送到家敲我一声,咋都放心点。”这是一种很现实的心理差距。
再说回无人车本身。按新石器说法,他们的目标是重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可问题是城市本身的各种矛盾不是一辆无人车能干趴的。红绿灯不准、马路乱停车、突发施工、交通事故……每个都是无人车认知里的“黑天鹅”。一万台车全靠算法跟着跑,一路都是训练好的套路,一旦遇到超纲场景,那岂不是“全军覆没”?
当然,我不是说无人车就该一刀切否定。恰恰相反,技术该来还得来。问题是它不该平地起高楼,也不能自带优越感。无人车可以解决某些环节的痛点,譬如深夜送药、极端恶劣天气、偏远地区物资运送,这些可以尝试。但大规模推开,是不是还要三思?和传统人工协作互补,比全局替代,可能更靠谱。这社会哪里是靠某个新发明就能一夜翻天的?所谓“综合成本”才是老百姓眼里的硬道理。
你说得好听点,新石器生产一万台无人车,对行业有里程碑意义。可别忘了,一个行业的标准,是靠无数实际问题与事故来慢慢磨出来的,光有创新不顶用。眼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责任体系没补齐,法律法规赶不上新车型的速度,数据监管也有大量灰色地带。所以,科技前进的脚步,永远该有刹车。车队可以没有司机,但社会绝不能没有“安全员”。
最后讲句大实话。无人车是样好东西,但任何风口都是两面刃。不要妄想用先进技术一步到位搞定十年难题。把无人车往社会各个角落一塞,可能有短期收益,但风险都在暗处备着。潮水涨了,大家都笑,真遇到风浪,才知道液体是会翻船的。技术进步真的能带来福祉吗,最终还得看它是否能解决生活的痛点而不是制造新的焦虑。你说呢?
所以,无人车跑起了风口浪尖,我们需不需要多点质疑和冷静?答案只有一个:再牛的高科技,只有落在普通人踏实的获得感里才有价值。别让无人车最后成了新“城市幽灵”,在台风和风口之间,飘来飘去,没人买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