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9千8,林肯Z开回家。
我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卧槽真便宜”,而是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桌子上的蛋糕直接端走了,让一帮围着桌子准备分蛋糕的哥们儿直接傻眼。
那林肯这一刀,基本上等于把桌子腿都给卸了,不仅不让你们吃,连桌子都别想要了。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一个二线豪华品牌,一个曾经的美式总统座驾,一个理应端着架子卖情怀、卖沙发的品牌,突然把自己的价格打到了雅阁和凯美瑞的射程之内。
这不叫降价,这叫自爆。
或者说,这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终极体现:我不过了,你们谁也别想活。
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别谈什么狗屁的体面和共赢,这里就是黑暗森林,就是修罗场。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让你的对手比你先死。最好的营销不是请明星,不是开发布会,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让大家都没饭吃,只能来你家吃压缩饼干。
林肯这一手,就是标准的“成仙还是成盒,在此一举”。
而更有意思的,是点进这篇像是上个世纪家电卖场促销员写出来的“神级按键配置”说明书。
通篇的“神器哦”、“是不是很厉害”、“太棒了”,这种小学生春游归来写日记的口吻,配合上林肯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产生了一种极其荒诞的喜剧效果。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说我们毁灭你们,都比你们自己折磨自己要仁慈。
文章的核心,在吹一个东西:Lincoln Touch智能控制面板,以及那个“无按键”设计的方向盘。
我给各位翻译一下什么叫“无按键”设计。
意思就是,以前你开车,想调个空调,凭着肌肉记忆,手一伸,摸到一个凸起的旋钮,一拧,完事。眼不用离路,心不用慌。
现在,不行了。
你必须先低头,在一块光滑如镜、能清晰反射出你油腻脸庞和黑眼圈的钢琴烤漆面板上,用你那沾着薯片渣和可乐渍的手指,精准地戳中一个发光的小图标。
戳对了,它会“嗡”地一下,给你一个廉价的震动反馈,仿佛在说“恭喜你,在驾驶中成功完成了一次眼手协调能力大挑战”。
戳错了,可能就把座椅加热开到了最大,在大夏天给你来了一场铁板烧。
这玩意儿的本质,是一种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战胜用户体验的“技术自慰”。
设计师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觉得物理按键太low了,太不“未来”了,必须干掉。他们想象着用户开着车,像汤姆克鲁斯在《少数派报告》里一样,优雅地在空气中挥挥手,车就心领神会。
但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早高峰,你左手拿着吃了一半的包子,右手扶着方向盘,前面那哥们儿一个急刹,你刚买的豆浆“duang”一下全洒在那块“智能控制面板”上。
然后整辆车就开始发癫,雨刮器疯狂摇摆,远光灯激情闪烁,车载音响开始用最大音量播放《套马杆》,因为豆浆的温度和湿度,恰好激活了某个隐藏的“蹦迪模式”。
你一边开车,一边用袖子擦那块黏糊糊的屏幕,像是在给一个电子神祇擦拭它的牌位。
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对这种花里胡哨的设计是发自内心的恐惧。
我的手指头比我的脑子更懂我的车。我的车对于我来说,不应该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伺候的电子祖宗,它应该是我四肢的延伸,是我意志的体现。
我不需要在方向盘上玩“劲舞团”,我只需要一个能让我盲操的实体按键,就这么简单。
妈的,一个旋钮能解决的事,非要给你搞成触控,这不是智能,这是智障。
这套所谓的“智能座舱”,本质上就是一层“电子包浆”,看着光滑,用起来粘手,时间长了还会留下各种划痕和指纹,堪称中年油腻的数字化身。
我有时候真的会想,这些汽车设计师是不是都不用自己开车上下班的。可能他们出门都坐直升机,不然无法解释这种对凡人驾驶习惯的无知。就像我楼下那个总把垃圾扔错桶的邻居一样,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
而这种反人类的设计,恰恰暴露了林肯这类老牌豪华品牌在转型期的核心矛盾与挣扎。
一方面,它知道自己老了,品牌光环已经罩不住新一代的消费者了。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的个人IP,而林肯,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林肯加长礼车和它后排的酒柜吗?对不起,那是上个世纪的记忆了。
所以它必须“整活”,必须向新势力学习,搞大屏,搞触控,搞智能,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紧跟潮流的“精神小伙”。
但另一方面,它的骨子里,它的“道骨”,依然是那个老派、保守、甚至有点笨拙的美国大叔。
它不知道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
它以为年轻人喜欢的就是“没有按键”,就是“触摸反馈”,就是“数字背光”。
它就像一个努力想融入00后圈子的70后大叔,学着说“yyds”,结果用在了“今天食堂的饭yyds难吃”这种语境里,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林肯Z这个触控面板比作修仙渡劫,可能有点侮辱修仙了。人家修仙好歹还有个明确的功法,你这个面板说明书比道诡异仙还难懂。
这就是林肯的困境。
它想用16.98万的价格,上演一出“闪电战”,去偷袭B级车市场。
但它用来冲锋陷阵的“士兵”,却是一群穿着赛博朋克外骨骼、但走路会顺拐的八旗子弟。
它用最疯狂的价格,去推销一套最拧巴的产品理念。
这种拧巴,才是整个事情最魔幻的地方。
但你又不得不佩服林肯的狠。它这一手,等于直接掀了桌子,告诉所有合资B级车,也告诉所有二线豪华品牌:游戏规则变了。
以前大家还讲究个品牌定位,讲究个价格默契。现在,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赤裸裸的白刃战。
这种自爆式的打法,有一种悲壮的美感,反而让这个有点老气的品牌,突然有了一点“爷们儿”的气质。
所以,这车到底值不值得买?
讲真,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社会学观察样本。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老牌豪华品牌,在被新势力电得外焦里嫩之后,是如何一边放下身段,一边又固执地在一些奇怪的地方“整活”。
会买的人,可能根本不在乎那个反人类的触控板,他们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高级感”的体现。他们爱的就是林肯这个名字,和这种“虽然我不懂,但感觉很厉害”的玄学气质。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至于那些吹捧“神级按键”的软文,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毕竟,在一个连桌子都没有的餐厅里,讨论蜡烛的造型是不是好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超现实的事情。
而我们,就活在这个超现实里。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