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合作新模式,品牌减法,技术加法

开头先问一句,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路上开的智能汽车越来越多了?不管是哪个牌子的,屏幕越做越大、自动驾驶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可仔细想想,这些功能真的等于一家车企自己单干就能弄出来的吗?其实很大部分的技术背后,都藏着一家叫华为的公司——或者说,藏着它不断变化的合作方式。最近华为又要搞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这是不是意味着车企和华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又要升级了?

先抛个问题:技术到底是让车企更有自主权,还是无形中被技术公司绑得更死?一直以来,大家都会好奇,华为到底是要卖技术,还是要“抢戏”做品牌?早先的HI模式,就是华为直接把自己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等全套交给车企,把科技感拉满。后来又有了鸿蒙智行,整合了更多资源,几乎插手到产品定义、销售等各种环节,甚至出了个“问界”,一看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和华为有关。但这两步棋虽然厉害,也引来了不少争议:究竟谁是主角?是不是以后大家开牌子都得先看华为脸色?

现在的新合作模式,说白了,就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深度绑定。表面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把真正的信息流、开发节奏、底层架构全盘打通,从最初产品设计阶段就同步起来。让华为不再单纯是给你卖个零件、集成模块,而是真正成了工程的一部分,甚至让工程师“混编”写代码,产品数据资源直接接轨。一个“无界”研发,不是说说而已,是彻底做进去了。那问题来了,这种融合到底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变相让车企丧失了品牌主导?实际上,这次的方案反倒有点“做减法”的意思。比如,不再用“界”字命名产品、逐步退出华为门店销售——看上去像把自己往后退了一步,好像是在摆脱过去那个“华为产品”的大标签。但真的是单纯退出吗?恐怕不是。表面上是减法,本质是为了把“加法”做得更舒服。看起来我躲到幕后,其实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华为都是深度参与者。简单点说,就是不再占C位,却让自家技术成为每一款新车的骨骼和血肉。这样一来,车企在品牌、销售上有了更多独立性,心理压力小了;而华为也更专注于技术输出、生态构建,和更多车企玩得开。

这种新方式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把自主权的问题和技术绑定的问题都做了平衡。不用以华为为核心炒作,车企自在又体面,像广汽那样的大厂也能和华为共同定义应用,甚至实现体系的对接融合。过去的担心比如“HI变成华为Inside,最后都是华为主导”、或者“合作等于卖身”,这下子有了解决办法。你技术牛,但给我用得顺畅、对我品牌没威胁,这才叫成熟的合作。

那我们绕回来想一想:这种合作模式,会不会给现在有些傲慢的老牌车企带来转型动力?老实说,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这些东西,真不是造发动机、造底盘能一蹴而就的。“蔚小理”这些新势力为啥一直炒智能化?无非是传统车企很难短时间内做出来。华为的新合作模式,让整车开发流程变得更高效,研发效率也提升,一车企本来四五年才能推一款新车,现在一年半说不定就能搞定。你想,这种能力,谁不想要?所以不管老车企脸皮多厚、品牌情怀多浓,一旦尝过甜头,还不是纷纷贴上来?

华为汽车合作新模式,品牌减法,技术加法-有驾

接下来说说技术护城河。现在的智能车赛道,说白了最牛的就是“软”和“算力”堆出来的差距。你想和谁合作和谁竞争,最终能不能成,有时差的就是一套操作系统、几套生态接入能力。华为把这些都一揽子搭建好——技术底座越来越深、生态画地为牢,不管怎么变,大家都绕不开它。再讲明白点,最终谁是平台,谁只是用技术、谁能带来持续创新,这才是长远竞争力。

华为汽车合作新模式,品牌减法,技术加法-有驾

当然,华为自己也有算盘。对技术公司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市场,是没生态,没人用。现在它通过不断拓展合作“朋友圈”,把行业势力范围慢慢向外扩张。以后圈子越大,朋友越多,技术影响力、话语权也跟着飙升。反过来,也是变相帮着中国汽车行业整体技术升级。

我总在想,有没有哪家技术公司,能始终和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搞好关系,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持续输出自己的技术优势?现在看来,“加减法”这思路才是正路——在对方最在意的地方做减法(比如品牌、销售主导权),在自己最擅长的板块做加法(比如底层技术、全周期共创)。这样双方“舒心”,合作就能一站接一站,谁也吃不了谁的亏。

当然了,再完美的策划,也不是一劳永逸。比如有人会觉得,华为今天跟岚图搞HI Plus,明天和广汽搞华望项目,这些模式会不会彼此冲突?其实只要核心——技术驱动和生态融合——没变,外在模式怎么调整都可以。世界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卷,灵活才有出路。

最后换个角度聊聊,智能汽车行业里,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到底谁更重要?有人说技术一切,有人说模式决定生死。看华为现在玩的花样,明显是两手准备:一边在“东西怎么做”上不停做加法,提升硬核技术壁垒;一边又在人情世故、利益平衡上不断做减法,为各家车企留足面子和空间。有时候,不声不响地躲在后台,反而能“拿捏”每一个前台主角的命门。

回头看,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确实是奔到十字路口。盖个楼,基础打得好才站得稳。华为做大做强,是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但它这种合作方式的升级和自我调整,确实为行业进化提供了新方向。你问汽车圈子里的老总们,能不能再回到过去纯粹单干的状态?不是不能,只不过再单干,恐怕很快就会被大潮卷没。

我一直觉得,技术公司和制造公司之间,只有“你死我活”是最蠢的事,真正明白人,应该在大家最大的利益点汇合,适时地“加减乘除”,别把路堵死。汽车如人生,路多宽,由合作方式来决定。而变化的,是行业格局;不变的,是求发展的本能。

华为汽车合作新模式,品牌减法,技术加法-有驾

说不定再过几年,华为和各家车企的合作模式又会有新花样,“加减法”随时切换,行业也会更好玩。谁也别把今天当成永恒,往前看路,谁能走到最后,得看谁脑子活、谁合作得巧。

华为汽车合作新模式,品牌减法,技术加法-有驾

小编要加鸡腿,先看加法怎么做得漂亮,再看减法做得让人服气。别管头条里写得多玄乎,把路修宽点、生意留白点,大家都有肉吃。你说是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