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一年体验记:省油还是“智商税”?通勤、长途与噪音的日常碎念
一台车陪我一年,像极了老朋友。刚提增程那会儿,满脑子都是美好幻想——电驱的平顺、省钱,油箱在那儿随时兜底,不怕续航焦虑。现实呢?有点像新鞋磨脚,但又不舍得扔。
早上六点半,我坐进驾驶座,看着仪表盘上的电量和油量条——纯电模式还能跑个一百五十多公里,这天还算温柔。夏天的时候空调开大点,也就剩下不到160公里;冬天最狠,一度掉到110公里左右。我家离公司二十来公里,每天往返四十出头,这么算三天就得插一次充电枪。有时候晚上犯懒忘了充,第4天下班路上心里直打鼓。
有人说增程车没续航焦虑?我倒觉得,是换了一种“充电焦虑”。特别是低于20%那一下,发动机自动介入发电,“嗡”的一声,好像突然有人提醒你:嘿,你该加能量啦!想继续用纯电模式,只能边开边慢慢补,可30kW的功率,比起快充桩真是小巫见大巫。有次赶高速回老家,在服务区等着从20%到80%,硬生生耗了一小时,那滋味谁试谁知道。
理想很丰满,现实骨感一点都不夸张。我原本以为自己终于要和高额油费说再见了,现在细算下来,如果一直保持高电量状态,每公里成本0.1元上下(感谢自家的便宜家用桩)。一个月下来150块钱左右搞定,以前燃油车动辄500多,现在省下的钱够买两双运动鞋。但如果某一天没及时充,上路靠发动机带动发电脚踩深一点、转速飙起来——8-9L/100km妥妥地,比以前开的卡罗拉还要费些许。市区堵车时反而挺经济,高速上速度过百之后就别指望什么神奇表现了。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国庆回河北看父母,一路高速基本全靠增程器干活。刚开始动力还有劲儿,到后来越跑越肉,还伴随着发动机持续咆哮,那种声音……关窗也挡不住。一位送货的大叔在服务区抽烟跟我聊,说他常年跑高速送货,“这玩意比汽油车还喝”,果然老司机总结就是实诚。他测过,高速八升以上轻轻松松。这事让我后知后觉明白过来:“可油可电”这个词,有时候更适合城市短途生活节奏。如果真把它当传统燃油SUV使唤,多半会被反噬钱包和耳朵。
说起驾驶体验,其实前段时间同事买了台纯电轿车,两人偶尔互换着开。他总夸我的安静,我也羡慕他快充10分钟直接回血300多公里。而我的这辆增程式,在高剩余功率的时候确实安静丝滑,加速没有顿挫感。但只要进入低于30%的阶段,“拖拉机”既视感立马出现,不仅动力衰减明显,而且舱内噪音分贝蹭蹭上涨,从35到60不是梦。有几次老婆坐副驾忍不住问:“怎么感觉突然变吵?”解释半天,她还是觉得花这么多钱买回来,却有时候连普通混动车都比不上体面。这话扎心,但也不能全怪她挑剔,用惯纯净的静谧,再听见机械嘶吼,总归难受吧?
偶尔遇到紧急超车,本以为随叫随到,可偏偏碰上低余量档口,动力输出软绵绵,还夹杂阵阵抖动,有那么几秒钟让人怀疑是不是哪根线搭错地方。不少群友私信问,要不要入手这种车型?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人天天上下班几十里地、有固定停车位装得起家用桩,那当然划算;但如果经常外出、高频高速,又或者对驾驶质感要求苛刻,就得掂量掂量值不值得忍受这些“小毛病”。
其实身边不少朋友都盯着新能源市场,今年中国的增程销量突破百万辆,各大品牌宣传“无续航焦虑”,广告铺得到处都是。但真正把它当主力工具的人才懂,中间那些琐碎的小插曲,比如忘记提前预约公共桩、比如排队抢位置,比如夜晚雨中冒雨插枪,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些烦躁,也有成就感,因为自己正经历汽车技术转型期的小浪潮嘛!
一年下来,对这类车型最大的体会就是场景匹配特别重要。如果你喜欢安静、省心、不爱折腾,并且条件允许安装私人桩,那么日常通勤绝对舒服;但若你更看重远行能力或讨厌任何形式的不确定性,也许别太冲动做决定。不管怎么选,总归逃不开取舍两个字,没有哪个选择是绝对完美,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罢了。
最后分享一个小片段,上周末给爸妈讲解自己的新发现,他们听完笑道:“科技再先进,人还是要习惯去适应。”忽然觉得挺贴切,无论什么类型的新鲜玩意,都需要我们亲自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节奏才行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