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这么一件东西,当初可能是因为价格实惠,或者是一时兴起买回来的,用着用着发现,它虽然大体上还不错,很结实耐用,但在某个关键细节上却让人特别难受,成了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物件。
比如说,几年前很多人都跟风买过那种一百多块钱的折叠露营车,这种车用来搬家拉点重物,或者去超市采购回来拖一下,甚至出门露营装装备,确实是把好手,承重能力一点不含糊。
但是,用过的人恐怕都有一个共同的糟心体验,那就是它的轮子。
这种廉价露营车的轮子,可以说是把成本控制发挥到了极致。
轮子的外圈通常是硬邦邦的塑料,没有任何橡胶成分,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减震效果,在稍微不平整的路面上,那颠簸感能直接从车架传到你的手臂上。
更要命的是轮子的核心结构,它中间没有我们现在常见的轴承,就是一根实心的铁棍子直接穿过塑料轮毂,这种设计和很多老式垃圾桶的轮子是一个原理。
没有轴承,意味着轮子转动时是铁轴和塑料轮毂在硬生生-地摩擦,这种“滑动摩擦”的阻力非常大,拉起来自然就特别费劲。
而且,硬塑料轮子在地面上滚动,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大噪音,尤其是在安静的小区里,老远就能听到你拉着车过来了,走快一点都觉得有些尴尬。
可以说,这四个简陋的轮子,直接把整个车的使用体验拉低了好几个档次。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可能就忍了,或者干脆把车闲置在角落里。
但也有一些爱琢磨、动手能力强的朋友会想,既然车架本身质量还不错,扔掉实在太可惜,那能不能只针对这个最大的短板——轮子,进行一次升级改造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最近就有一位网友详细分享了他自己动手,把一台廉价露营车改造成“静音丝滑”高级小车的全过程,这个方法不仅实用,而且成本不高,对于家里有类似小推车、拉杆车的朋友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首先,在动手之前,必须得对原来的轮子有个清晰的认识。
这位网友一开始也以为换轮子很简单,拧下螺丝换上新的就行了。
可他仔细观察后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为了节省成本和生产效率,这种车的轮子和车架根本不是用螺丝连接的,而是用铆钉。
铆钉是一种永久性的连接件,简单来说就是一根金属杆穿过要连接的两个部件,然后用工具把两头都砸扁,形成一个“帽子”,这样就拆不下来了。
这就意味着,想要换掉旧轮子,就必须采取“暴力”手段,把铆钉破坏掉,这是一次不可逆的操作,一旦拆了,旧轮子就再也装不回去了。
在下定决心改造后,精确的测量是成功的关键。
换轮子主要看两个尺寸:直径和宽度。
他测量了旧轮子的直径是12.5厘米,这个尺寸在工业规格里通常对应的是5寸的轮子。
一般来说,10厘米对应4寸,15厘米对应6寸。
直径决定了车的通过性,轮子大一点,过一些小门槛或者坑洼会更轻松。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寸是轮子的宽度,也就是轮子和车架接触那一面的厚度。
这个尺寸如果选错了,会很麻烦。
如果新轮子太窄,装上去之后就会左右晃动,车子走起来不稳;如果太宽,那根本就塞不进车架的安装位。
市面上的轮子宽度也有规格,比如中型的通常是32到35毫米,重型的能到45毫米。
这位网友就因为第一次没量准宽度,买回来的轮子太窄,装上后晃得厉害,最后只能重新购买。
准备工作做足了,接下来就是准备材料和工具。
需要购买的核心材料自然是四个新的带轴承的轮子,最好是橡胶或者聚氨酯材质的,这样既静音又耐磨。
为了方便,可以直接在网上买那种成套的,卖家会根据轮子数量,配好所有需要的配件,包括:四个轮子、四个用来穿过轴承的金属套管、八个放在轮子两侧起保护和填充作用的轴承垫片、四根用来代替旧铆钉的螺栓和四个配套的螺母。
工具方面,一台手电钻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需要一个比铆钉头稍微大一点的普通钻头,一个叫“宝塔开孔器”的特殊钻头,以及两把尺寸合适的扳手,最好是套筒扳手,用起来更方便。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手术”了。
第一步是拆除旧轮子。
用手电钻装上那个大号钻头,对准铆钉一头的“帽子”中心,直接开钻。
这里的目的不是要钻穿铆钉,而是利用钻头的旋转摩擦,把那个“帽子”给磨平、磨掉。
当铆钉头的边缘被磨掉后,这根铆钉轴就可以从另一头敲出来,旧轮子也就应声脱落了。
这个过程会产生金属碎屑,声音也比较大,最好在室外或者阳台操作。
拆下旧轮子后,会遇到第二个问题:车架上原来穿铆钉的孔太小了,新买的螺栓根本穿不过去。
这时候,“宝塔开孔器”就派上大用场了。
这种钻头像一座小塔,从尖到粗有很多层台阶,可以非常方便地给金属板扩孔。
把宝塔开孔器装在电钻上,对准原来的小孔进行扩孔。
这个过程需要一点耐心,最好是每扩进去一个台阶,就停下来用新螺栓试一下,直到螺栓能刚刚好、没有旷量地穿过去为止。
四个轮子的安装孔都需要这样依次处理。
扩完孔后,最好用开孔器在孔洞的反面也轻轻打一下,去掉因为钻孔产生的锋利毛刺,这样既美观也安全。
在整个钻孔和扩孔的过程中,一定要戴上手套,因为金属摩擦会产生高温,直接用手触摸会烫伤,同时也能防止被金属毛刺划伤手。
最难的“破”的过程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立”了。
安装新轮子就简单多了。
先把金属套管塞进新轮子中间的轴承孔里,然后在套管的两端各放上一个轴承垫片。
接着,把这个组装好的轮子放进车架的安装位,对准孔洞,把螺栓穿过去。
最后,在螺栓的另一头套上垫片、拧上螺母。
拧紧的时候需要用到两把扳手,一把固定住螺栓头,防止它跟着转动,另一把用来拧紧螺母。
直到感觉轮子被牢固地固定在车架上,转动起来非常顺畅,但用手左右晃动又没有明显的间隙,就说明安装成功了。
当四个新轮子全部安装完毕后,这台廉价露营车就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据这位网友分享,他改造完后立刻拉着车去取快递,那种体验上的提升是颠覆性的。
之前拉车时那种沉重、卡顿、需要用很大力气的“便秘感”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轻盈顺滑的感觉,稍微用一点力,车子就能安静地滑行很远。
这种从“拖拉机”到“高铁”的体验飞跃,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旧物,比如一些老旧的婴儿车、行李箱、工具车等,很多时候并不是主体坏了,而是因为轮子不好用而被闲置。
通过这样一次小小的、成本并不高的改造,就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变得省力好用,这不仅节省了开支,也带来了一种自己动手、物尽其用的乐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