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交通强国建设全面提速

南海之滨,艳阳高照。广西平陆运河建设现场机声轰鸣、货车穿梭,通江达海的世纪工程正在全力冲刺。
东北平原,风驰电掣。全球最快高铁CR450正在沈白高铁开展运行试验,仪表盘上,运行速度一次次刷新。
这一个个精彩瞬间,绘就了“十四五”收官之年交通强国建设的壮丽画卷。“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交通强国建设全面提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作为“6轴”中的“长三角—成渝”主轴,今年3月,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试运行。此举将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提升到6米,吃水6米内的1万吨级江海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形成一条“畅行鄂赣皖,通达江浙沪”的水上高速路。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过去五年,我国“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基本贯通,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循环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秋日,伶仃洋上,深中通道长龙卧波,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
深中通道于2017年2月开工建设,是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面对一长串的世界级建设难题,上百家参建单位、上万名建设者齐心协力,七年磨一剑,在伶仃洋上建起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铺设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造出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以过硬的实力创下10项世界之最。自2024年6月30日开通以来,深中通道已成为激发大湾区融合发展乘数效应的先锋。
“十四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更加先进,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加亮丽。CR450动车组发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式运营,C919大型客机常态化商业运营。超过4000公里公路完成了智能化升级改造,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自动化码头在建设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上稳居世界前列。
技术的发展也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2024年1月,服务旅客运输的东航空铁联运换乘服务中心在上海虹桥站启用,上海虹桥站到达的东航旅客,可以在下火车后的第一时间,办理后段自上海虹桥机场T2和上海浦东机场始发的东、上航航班值机与行李托运手续。
“下高铁就能办理值机和托运行李”的模式,为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至上海虹桥枢纽的“国内铁路段”与上海始发“国内、国际航空段”双向衔接的空铁联程运输带来便利,也激发出新的动能。
“十四五”期间,线上售票、电子支付、刷脸出行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次购票、一次支付、一票通行”加快实现。全国80多个枢纽城市、2000多条线路实现空铁联运,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了81%,北京西站等一批客运枢纽实现了铁路与地铁的安检互认。公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
不仅是城市,“四好农村路”工程也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进出寨子都是狭窄土路,雨天一身泥。出门‘赶场’,得特意多带一件干净衣服,等走上大路后换上。”对于村里道路的变化,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年逾七旬的绣娘石顺莲深有感触:“以前我们这里的苗绣‘藏在深闺无人识’。现在路通了,苗绣不仅卖到了全国,还远销国外,月销售额最多的时候超过20万元。”
2013年至2024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从1668元跃升至2.8万元,增长近17倍。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2024年已突破600万元。连村寨、卧云海、串山水,“四好农村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黄金脉络”。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94.8%,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有关目标任务。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双向流动,改变了农村面貌,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编辑:赵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