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再赌一次:中国加码100亿
2025年春,北京。
国贸CBD灯火通明,寒风里,日产中国总部也在重新点燃战意。
日产汽车正式宣布:到2026年底前,将向中国市场追加投资14亿美元(约合100亿人民币),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
而站在这场押注背后的人,是54岁的Stephen Ma(马智欣)——那个曾在财务室沉默数十年的男人。
没人想到,他会在逆风中,再次带领日产,孤注一掷。
02 初识危机:2008年的黑夜
2008年,北京,金融危机的寒流尚未退去,国贸CBD灯火通明,夜空像被风刮破的黑布。
而在大洋彼岸,日产汽车的财务部门,有人正在加班,盯着一份又一份数字,像盯着呼吸机上的心电图——一边是北美市场的溃败,一边是日系车在华的狂飙。
"控制每一分钱的流向,就是控制未来,"他曾在内部会议上这样表达过,语气冷静到近乎冰冷。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个安静得像办公室里第六盏灯的人,会在17年后,成为日产中国的掌门人。
而且,是在一场新旧秩序撕裂的战争中。
03 少年成名:财务人的底色
1970,Stephen Ma(马智欣),出生于美国,标准的亚裔面孔。
1996年获得南加州大学会计硕士学位后,他加入日产北美,从基层财务岗一路熬,熬到高层。没有硅谷的浮夸,也没有华尔街的张狂。他信的是数学,信的是现金流。
财务出身的人,大多信命运里只讲结果,不讲过程。
而这个信条,将在2025年的中国市场,被推向极限。
04 直面失速:中国战场的冷风
新能源横扫传统燃油车的浪潮里,日产像一个迟疑的老人,慢了半拍,脚步沉重。
比亚迪、特斯拉、小鹏、蔚来……中国市场已经换了剧本,而日产,还在原地背台词。
冲击从未如此真实: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大跌24%,市占率跌破了3%。
在所有外资车企里,曾经以技术著称的日产,成了掉队最惨烈的一家。
"要么重生,要么退场。"
Stephen Ma坐在办公室里,反复思量着这句话。
没有人知道,这个从财务室里出来的人,内心其实有一腔倔强的火。
05 断腕自救:一场生死加速战
行动开始了,快得像押宝,狠得像赌博。
首先,日产宣布到2026年底前,向中国市场追加14亿美元(约合100亿人民币)投资。
接着,一口气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全面本地化生产,全部由中方团队主导研发。
甚至,连内部决策链条也被砍到极致:新产品决策时限,从半年压缩到两个月。
Stephen Ma清楚,中国市场不等人,速度本身就是生存条件。
有高管私下吐槽:“以前我们是精雕细琢,现在像开了挂。”
他只是笑笑:"慢工细活,在这里叫挖坑埋自己。"
06 巨浪暗涌:质疑与孤独
但真正的困难,不是做决定。
而是扛压力。
日产总部的老人们——习惯了用日本那一套慢火细熬模式的人,开始怀疑、反对、指责。
他们说Stephen Ma太激进,太冒险。
也有人私底下酸溜溜地评价他:“一个搞财务的,懂什么叫产品?懂什么叫中国市场?”
风声鹤唳,兵临城下。
《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中国市场,不是可以用算盘拨拉出来的数字游戏。
它是潮水,是猛兽,是一群跑步进场的疯子和天才一起造出来的。
不疯魔,不成活。
07 尾声
2025年,随着日产宣布加速新能源转型,内部士气开始缓慢回暖。
没有谁能一夜逆转乾坤,也没有救世主从天而降。
Stephen Ma懂得这一点,比谁都深刻。
"未来不是等来的,是杀出来的。"
"管理公司,像管理人生,不是没有跌倒,而是跌倒
了还能笑着爬起来。"
《道德经》有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光有力气,不够。
要有自省。
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