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本优化”成为行业共识,摩托车制造商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平台共享”这块肥沃的土壤。
一款车型的骨架,摇身一变,就能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兄弟姐妹,甚至跨越级别界限。
KTM,这个以“橙色战魂”闻名的品牌,这次也玩起了这套“共享经济”的把戏,390 Duke的坚实基础,孕育出了四位新成员,而其中,390 Enduro R,绝对是这场“魔改”里的集大成者。
你心中那个关于“双运动”摩托车的图景,是否还是那个周日驰骋赛道、周一通勤无忧的形象?
全新390 Enduro R,它带来的,远不止于此。
它更像是传奇690 Enduro R的“平民版”,继承了大哥“Ready to Race”的纯粹血统,融合了探险的野性与街道的从容,只是以更易于驾驭的姿态,更亲民的价格,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难道不是一场对“全能”定义的重新解读?
KTM的390家族,今年可谓是星光熠熠。
390 Enduro R、390 Adventure R、390 Adventure X、390 SMC R,以及那台2024年款的390 Duke,五款车型共享着一颗心脏——那颗经过脱胎换骨的LC4c发动机。
官方数据亮眼:8500转时爆发出44匹马力,7000转时输出39牛米的扭矩。
这颗399cc的单缸猛兽,比以往的373cc心脏,不仅排量上去了,内部更是经过了“大手术”。
笔者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试驾这台390 Enduro R时,深刻体会到了低转扭矩的“捉襟见肘”。
这颗LC4c发动机,虽然在中高转时表现得像一头苏醒的猛兽,转速攀升迅猛,动力输出泼辣,但一旦转速跌落,尤其是在高海拔环境下,那种“断电”感会让你有些措手不及。
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云:“登高而呼,声非不巨也,而应者寥寥。”
低转的乏力,在高海拔地区尤为明显,仿佛失去了“应者寥寥”的支撑。
然而,一旦你将转速稳稳地维持在中高区间,这颗发动机便会让你见识到它的真正实力。
它会像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直冲红线,那股劲头,颇有几分二冲程发动机的狂野。
在越野连续弯道中,只要你保持住高转速,动力输出便如臂使指。
可一旦进入慢速弯角,或是需要强劲的出弯加速,你就得提前降挡,否则那“断电”的瞬间,会让你有些懊恼。
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易经》中的“亢龙有悔”,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转速控制,才能让这颗心脏发挥最大效能。
即便是在铺装路面上巡航,这颗399cc的心脏依然能带来不小的惊喜。
中段的扭矩充沛,高速巡航平顺,超车更是易如反掌。
如果你再搭配上选装的快排系统,在盘山路上穿梭切换档位,那体验,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滑动辅助离合器更是让你敢于更加激进地入弯、甩尾,释放内心深处的“狂野”。
不过,切记,想要出弯时一骑绝尘,保持中高转速是关键,否则,你只能眼看着对手远去,徒留一声叹息。
电控的“智慧”:让野性与理性并存
这台390 Enduro R,配备了线控油门系统,并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骑行模式:Street(街道)和Offroad(越野)。
每种模式下,牵引力控制(TC)和ABS的介入程度都被精心调校,你可以根据路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全关闭它们,让车辆回归最原始的机械驱动。
所有这些设置,都整合在了一块4.2英寸的TFT彩色仪表盘上,防眩光设计让你在阳光下也能清晰读数。
左侧车把上的四向拨杆,让你在骑行中也能轻松完成操作。
更别提KTM connect App的加入,音乐控制、导航指引、电话接听,一切尽在掌握。
标配的USB-C充电口,更是解决了手机续航的燃眉之急,这等“贴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笔者在这次的越野体验中,大部分时间都选择了Offroad模式,并关闭了TC和ABS。
这种状态下的390 Enduro R,才真正展现出了它不羁的灵魂。
无论是漂移入弯,还是越野中的急刹,它都让你能够随心所欲,仿佛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对路况了然于胸。
Offroad模式下的预设,对前轮ABS进行了优化,使其干预更少,而后轮ABS则完全关闭,TC也调整为越野模式。
更人性化的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每个模式下的TC和ABS设定,并且这些设置会在熄火重启后得到保留。
这种“知你所想”的设计,让笔者不禁想起《道德经》中的“圣人不仁,以百姓心为心”。
KTM显然深谙此道。
在松散干燥的地面上,本就稀缺的抓地力,让刹车变得尤为关键。
前轮的越野ABS,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得可靠而稳定。
但不可否认,在深沙路段,ABS的介入有时会显得略微“过度”。
然而,在防火道和双车道越野路段,这套系统则表现得游刃有余,几乎不会打扰你的驾驶乐趣。
底盘的“乾坤”:街车血统,越野灵魂
390 Enduro R的骨架,与390 Duke一脉相承,采用了双片式钢管编织车架。
但为了更好地应对越野挑战,它在细节之处进行了精细的打磨:螺栓连接的副车架、压铸铝制摇臂,以及重新设计的空滤箱,都让发动机的安装位置更高,从而有效提升了离地间隙。
而89厘米的可控座高,也让更多人能够轻松驾驭。
避震系统,采用了WP APEX的精品。
前叉是43mm倒立式开放腔结构,压缩、回弹均可调,行程长达230毫米。
后避震则是偏置式无连杆设计,预载、回弹同样可调,行程也达到了230毫米。
这套组合,在面对崎岖路面时,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与缓冲?
笔者跨上390 Enduro R的那一刻,一股莫名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这车,骨子里流淌的还是390 Duke的街车血液,它更像是一台披着越野外衣的“滑胎车”。
搭配 Metzeler Karoo 4 越野轮胎,公路上的稳定性与侧向抓地力都表现出色,而且胎噪控制得相当不错,在铺装路面上,它甚至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
考虑到它的定位和价格,这样的轮胎配置,绝对是诚意满满。
然而,当路况变得更加严峻,避震的极限便开始显现。
在高速穿越连续起伏的地形时,避震,尤其是后避震,容易出现触底的情况。
此时,你不得不放慢节奏,更加精细地处理路面信息。
它更像一位身怀绝技的“探险家”,在平坦的道路上能游刃有余,但在极端环境下,也需要你更加谨慎地引导。
笔者在高速连续坑洼路段的冲刺中,深刻体会到了避震抗触底能力的不足。
这让我不禁想到,如果真的要将它带入更极端的越野场景,升级一套WP Pro系列避震,或许是不少车主的第一选择。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那些相对轻松的越野路况,比如林道、双车道或者防火道,390 Enduro R就完全进入了“狂飙”模式。
以80km/h的速度冲下林道,车身依然稳如泰山,但你得时刻警惕那些隐藏的岩石、水沟和陷坑,因为避震在高压下,确实容易被行程压穿。
▲宽大、防滑的脚踏板,非常适合越野骑行。
拆下橡胶垫后,抓地力十足,而且还能进行双向位置微调,这设计,绝了!
避震在初段的支撑表现硬朗而有力,但中段的支撑与抗触底能力,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笔者尝试在快速、碎石路段增加了压缩和回弹阻尼,动态表现有所改善,但面对较大的冲击,你仍需保持警惕。
▲后刹系统,是240mm碟盘配ByBre单活塞卡钳。
ByBre这套刹车,真是灵敏得让人惊喜。
初段的咬合力强劲,中后段的制动力也线性得让你易于掌控。
想玩漂移锁后?
没问题!
想暴力杀弯?
更不在话下!
想来点儿“前轮翘臀”的特技?
它也能让你随心所欲!
外观与人体工程学:橙色风暴,席卷而来!
390 Enduro R的外观,仿佛是从690 Enduro R身上直接“复制”而来,那股子侵略性的劲儿,扑面而来。
犀利的车身线条,内嵌式的图案,全车LED灯组,都赋予了它现代感与磅礴气势。
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则显得中性、挺直且舒适。
宽大的铝合金车把,搭配三段可调的52mm车把垫座,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能让你轻松掌控。
车把的弯曲度,更是提供了良好的杠杆感,方便你在压弯或修正姿态时发力。
▲KTM这内嵌式的图案,比贴纸结实多了,看起来也更显高端。
座垫采用了长条式的越野单座设计,支撑性极佳,笔者认为这是笔者体验过的最舒适的双运动座垫之一。
不过,这也使得整车在腿部包裹性上,略显“宽胖”。
脚踏宽大,齿状锋利,在越野环境下提供了强悍的抓地力。
但考虑到要提升离地间隙,脚踏的设定也相对较高,对于身高较高的骑士来说,舒适度可能会稍打折扣。
价值的“重塑”:为何它是你的下一站?
KTM的390 Enduro R,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台摩托车,更是一种对“入门级双运动”价值的全新定义。
是的,本田CRF300L和川崎KLX300同样价格亲民,但在性能、电子配置以及可玩性上,它们与390 Enduro R相比,确实显得“捉襟见肘”。
即使是越野性能出众的铃木DR-Z4S,其高速巡航能力的不足,以及高出3500美元的价格,都让它显得不那么“香”了。
390 Enduro R之所以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靠的绝不仅仅是它出色的性能和丰富的配置。
那令人咋舌的5499美元(约3.94万元人民币)的定价,才是它最大的杀手锏。
它或许不是最纯粹的越野机器,但它足够快、足够野,还能轻松应对高速巡航,更重要的是,它能为你节省下一大笔开销,让你有更多的预算去规划真正的摩旅探险。
这笔账,算下来,简直不要太划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