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这样一个现场,得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数字说起。过去一周,鸿蒙智行新增订单7.5万辆。与三年前的年销量重合,如同某种精心布置的悬疑片定格镜头——一串提线木偶,在灯光下静默,对,这个数字曾经是一年、如今是七天。你如果是鸿蒙智行的工程师,会不会喝着清茶,突然觉得办公室的空气多了点电子味?如果是对手品牌高管,晚上对着报表盯着屏幕,会不会怀疑自己眼花了?而余承东抛出的“四年后每月新增订单30万辆常态化”则像是直接把棋局的天花板拆了,喊一声“来,见个高低”。
梳理一下,用旁观者的冷静和好奇:2022年,赛力斯和华为几乎共享“ICU陪护”待遇,剩余棋子不多,余承东倚靠手里的SF5和东风风光ix7,做了深度优化,赶鸽上架出AITO M5与M7。车BU和赛力斯的现金流在跳探戈,活着都费劲。这时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跌成脚注,车BU的亏损一笔流水账能写到外包公司实习生做梦都怕。只有小康股份这家愿意跟进,其他几家大厂连门都懒得开。这在车圈,是典型的“冷板凳”时刻。余承东和张兴海的重庆签约,现场应该是少数领导忍着茶水烫嘴,强行装出一副“看好你们”的嘴脸。
问界M5在2022年交付,噱头是“华为标准”。但在市场端,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埃安的销量,把AITO踩成了个边角料,业内“看不起三流主机厂”几乎成为礼貌用语。那时候确实没人会相信手机大佬余承东能“造出好车、造出豪车”,毕竟,如果每行跨界都能成功,工地上的搅拌机早该领奥斯卡奖了。
啥情况呢?专业分析一下,证据链其实很清晰——技术进化从ADS 1.0到2.0,鸿蒙座舱由秀肌肉变成真智驾,问界两款车转年交付7.5万辆。同步,华为在智能化上甩出了大招。余承东2023年4月亮观点: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不是电动,是智能化。2025年是分水岭,智能化元年。那时候行业一票CEO对此的话题反应和看到数学难题一样——要么轻信、要么根本没看懂。
接下来,全系车型开始爆发:问界M9交付24万辆,连续一年半霸榜销冠;问界新M7 2024年交付19.59万辆,中大型SUV双冠王;新上市的问界M8,短短5个月交付量破10万辆,单月稳定冠军。这些数字,背后其实都在验证几个重要变量:一是华为智能化技术真正形成了市场壁垒,二是行业用户的需求重心已开始向自动驾驶、车内生态、能耗管理转移,三是赛力斯等传统厂商通过与华为合作完成了技术跃迁,坐上了板凳席成了首发球员,不服也得服。
当然,也不是每款车都是香饽饽。比方问界M5,累计交付16万辆,算不上销冠,但也稳定在及格线以上。智界双七交付量12万辆,尚界初上市订出16万辆。你说这些数据耀眼吗?未必,但资源配置到位了,销量自然水涨船高。尊界S800、享界S9等高端车型,直接抢奔驰S、宝马7、奥迪A8、帕拉梅拉的饭碗。享界S9、S9T分食40万纯电与高端旅行的细分市场。老实说,这些车型横扫BBA的豪言其实不是“口嗨”,而是有实证支撑。
剥开细节,推演一下:2029-2030年,每月新增订单30万辆变成常态,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能实现,那年宏观销量够比两个全球特斯拉或者奔驰。鸿蒙智行五界的核心能力,是L3、L4级别的智能电动汽车自带降维打击:降维不是说技术领先两个版本那么简单,它意味着原有豪华燃油车体验在智能驾驶领域基本是“落后小学生”。如果你的车还需要用手拧钥匙、手动调整座椅,对不起,L4已经可以让你躺平玩斗地主了。
问题来了:都说智能化变现难,为什么鸿蒙智行“五界”有底气让“每月订单30万”成为常态?关键在于,汽车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硬件的比拼,更不是线下渠道的价格战。华为带来的技术生态、市场数据闭环、软硬协同,这套玩法直接把传统车企拉入了不适区。其他厂商还在钻研发动机三缸四缸的优劣,鸿蒙智行已经开始讨论座舱虚实融合和V2X一体化。更黑色一点说,过去卖车像卖猪肉,现在得懂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猪肉刀都快买不到了。
不可否认,余承东这些年是在钢丝上跳舞。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从舞台侧溢到后台,或者直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但能够用“两颗闲散棋子”打出逆风盘,似乎也说明,在中国市场,专业与坚持有时候真的能盖过资源短缺和外部冷眼。遗憾的是,行业竞争环境注定没有完美剧本。问界全系销量、技术远超早期设定,但以后会遇到什么?智能汽车领域没有绝对高地。今天骄傲,明天可能就被“技术迭代”的浪潮怼下舞台。
这类数据涌现之下,扑面而来的不只是利润表的上扬,也有一堆新问题浮出水面——智能化对人类驾驶习惯的冲击、数据安全的挑战、传统价值认知被重新定义。如果每月订单就是行业新常态,那其他车企打算用什么方式活下来?是跟进技术还是捂紧口袋等市场“再分一次蛋糕”?还有更有趣的,消费者真的会愿意把信任和钱度托付给一套算法吗?
字里行间,职业自嘲总少不了。当年跟同行聊起销量与技术,“谁能想到华为跨界造车能干翻一票高端?”我总收到一句:“你们太能折腾。”弯道超车这个词,已经不是新鲜词,不过行业判词还得自己写。华为曾经是手机里的战狼,现在变成车圈里“带头大哥”,但如果明年某家AI公司做个会说话的悬浮驾驶舱,谁说轮不到另一个“红旗”挂起来?
最后,问题留给这个市场。如果L3、L4量产智能车真能成为基础配置,华为鸿蒙智行真能以一年三百六十万辆定义主流,你会愿意放弃油门、放弃方向盘,让算法做你人生的驾驶员吗?还是依然更相信汽油的味道和机械的触感?汽车的未来是智能化,还是某种新的未知?这票游戏,谁下注,谁陪跑,明眼人心里都有数——但再过四年,你会选哪个角色,谁才是主角?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