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那个山西高速SUV“空中飞人”的视频,估计都看了吧。
一辆白色SUV,雨天,高速,突然就跟喝了假酒一样开始抽搐,先是亲了一下中间的护栏,觉得不过瘾,一个反向托马斯全旋,直接撞向外侧护栏,然后整辆车就起飞了。
真的,物理意义上的起飞。
在空中连续翻滚,姿态优美,动作连贯,像一个被扔出去的易拉罐。
最魔幻的是,翻滚过程中,车里直接甩出来一个人,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然后消失在镜头里。
后车行车记录仪里女同志的尖叫,堪比恐怖片音效,直接把整个事件的荒诞感拉到了顶点。

讲真,这已经不是交通事故了,这是行为艺术,是对牛顿三大定律的一次公开处刑,是三体人看了都想复活ETO的程度。
这事儿一出来,网上又是老生常谈,说什么雨天路滑要慢行,说什么一定要系安全带。
是是是,这些话都对,对得不能再对了,正确得就像每天太阳都会升起一样。
但问题是,这些正确的废话,为什么永远有人不听?
因为很多人从骨子里,就不认为自己会是那个倒霉蛋。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台几十万的SUV?不,在很多人的世界观里,他买的是一个移动堡垒,一个金钟罩铁布衫,一个能让他在马路上横着走的“资格证”。
特别是SUV,这个品类的产品,本身就充满了这种“玄学”暗示。
大,就等于安全。高,就等于视野好。通过性强,就等于啥路都能跑。
车企的营销就是这么给你洗脑的,把一个铁皮盒子包装成无所不能的诺亚方舟。什么五星碰撞安全,什么高强度钢占比,什么气囊多到能把你活埋。
然后呢?
一场大雨,一点积水,一脚深一点的油门,直接把你打回原形。
你以为你开的是移动堡垒,其实在失控的状态下,它就是个高速翻滚的压缩毛巾,唯一的区别是里面还包着个你。
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
我们这个时代的汽车工业,已经卷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车里可以唱K,可以按摩,可以看电影,后排恨不得能给你支个麻将桌。智能座舱的大屏比我家电视都大,AI语音助手比我儿子都听话,自动驾驶天天吹自己能解放双手,好像明天就能实现交通共产主义。
全都是花里胡哨的。
结果呢?最基本、最核心、最底层的安全逻辑,却被无数人选择性遗忘。
那个被甩出去的姐们,大概率就是没系安全带。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车的中年人,对这种事儿真的见怪不怪。
后排乘客,永远是安全带的重灾区。总有那么一些人,觉得后排比前排安全,觉得系个带子勒得慌,觉得市区开不快没事,觉得司机技术好出不了事。
这种迷之自信,到底是哪来的?
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你以为车上的安全带是装饰品?那是你最后一道护身法宝,是你最后的金钟罩铁布衫。
当你的铁皮盒子开始在空中渡劫的时候,能把你按在座位上,不让你出去表演自由飞翔的,只有这根带子。
真的,我一点都不同情!
这跟雨天路滑关系大吗?大。跟车速快关系大吗?也大。但最核心的,是人对规则和物理定律的蔑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老妈子,叨逼叨叨逼叨。但没办法,有些话就是得说,而且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总有人觉得自己是例外。
现在的车圈竞争,已经不是掀桌子了,是直接引爆餐厅。
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配置堆到丧心病狂。这边刚发布“遥遥领先”,那边就敢“重新定义”。你出个800V,我就搞个全域800V;你上激光雷达,我就给你加仨。
大家都在拼命证明自己更牛逼,技术更先进,好像买了他们的车,就能直接从凡人晋升为雷电法王,出门自带闪电结界。
但所有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在“人菜瘾大”面前,都得跪下。
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什么?不是算法,不是算力,是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
智能座舱的天花板是什么?不是芯片,不是屏幕,是副驾上那个永远在对空调温度指手画脚的她。
同样,汽车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什么?不是你的AEB,不是你的ESP,就是你屁股下面那根最朴实无华的安全带。
说到底,现在的车,安全性已经做得很好了,A柱B柱都硬得跟什么一样,碰撞测试都是优秀。但它防不住的是人菜瘾大。
我有时候开车在路上,看到那些贴着“实习”标,还敢在快车道上玩蛇皮走位的,就特别想不通。就好像我昨天晚上点的麻辣烫,老板非说微辣不辣,结果给我辣得太阳穴直蹦。
很多时候,事故的发生,不是车不行,是开车的人,心态爆了,觉得自己是藤原拓海附体,是秋名山车神转世。
总想在极限的边缘疯狂试探。
雨天,他觉得排水渠过弯很帅。
弯道,他觉得不带刹车才是技术。
高速,他觉得低于120就是乌龟。
这种人,你给他开个坦克,他都能给你开沟里去。
所以,雨天高速慢行和系安全带重要吗?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承认自己就是个普通人,没有主角光环,也不是什么天选之子。
别总想着超车,别总想着秀操作,别总觉得规则是给别人定的。
因为物理定律的审判,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
它不会因为你的车贵,或者你觉得自己很牛逼,就给你打个折。
它只会给你一个结果,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