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新闻,看了一下10月份日产N7的销量数据,6540辆,基本和9月份差不多,6410辆。这个数你说算稳定吧?我其实一开始觉得,上市半年,表现不能太差,但也不能太惊喜。实际上,8月份能冲到1.01万辆,算是真的炸裂了,合资新能源里基本稳居冠军,那个时候我还记得有人说这是日产新品的潜力了,结果后续看下来,走势也就那样,银十、金九都没能再给销量火箭般升起来。
说实话,我在想,这难道就是真正的市场反应?还是说某种效应在里面?毕竟,咱们知道,8月能破万,不光是技术优,还配合了产能爆发,但之后的走势,显得软了很多。到底是不是产能瓶颈?我都吃惊:你看,目前日产N7的核心三电技术,都是国产的,自己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套个壳,根本没有竞争优势。难怪有人朋友退车了,说车质量不如国产车,别说外观用料,连内饰比国产车硬核得多,坑爹的是国产的车都要在超控和绣工上打个差距。
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相册,看过几次车图。那车大体设计挺漂亮,价格合理,但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国产车的品质一直在追赶,尤其在某些细节上,比如门隔音、内饰用料,和日系的差距还在,只不过是用国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用心做工和细节感觉更细腻。
当然也得承认,这车的性价比还挺高的。别看销量缓慢,价格一调整,会不会又起飞?我猜不准。这其实也让我想起,有人问我:你觉得,现在这个价位区间,哪个纯电车还能月月销过万?我其实没怎么细想过,但我猜,应该剩下一两个,像特斯拉Model 3,就是那个级别的选手。
可是日产也不是吃素的。你去查查,厂家内部的问题挺多的。新车出厂,时间点选得也很关键——这个窗口期,有点像闭门造车那样,慢慢铺陈。全国的销售渠道,几百家店里真正能交付的只有百十家,宣传阵地也没铺开,售车流程繁琐,客户试驾、购车都不方便。这么看,还挺搞笑的:门店装修那么好看,但门店忙起来确实累。
我瞬间想到一个细节:你知道吗?东风自己也说过,整车交付效率低,很多订单最后都拖到下一季度甚至下下季度上牌。这个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不只是某一个厂区,可能整个链条都卡在某个环节。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里我要问一句:你们怎么看?是不是有人觉得,反正这车还能卖6000辆,奇迹了?我觉得还不错,毕竟对这样一台车,6000辆也算是个不错的成绩了,尤其在现在市场环境下。相比那些卖几百辆的车型,可能日产N7还能稳住。
但话说回来,日产更需要正视的问题,可能不光是销量——供应链、研发、宣传都在卡脖子。N6马上要上市了,很多产能都得让给它,N7的产能也就越来越少。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聊,他说:你觉得,国产车的HOPE还能走远吗?我只是笑笑,没太深究。其实心里也在想,不一定。
关于价格和竞争:
你会发现,同价位的纯电车型,真正能做到持续月销过万的少之又少。比方说中坚车型里(估算):比亚迪秦、特斯拉Model 3,或者小鹏P7,它们至少在品牌和技术上占点优势。而N7,只能依靠性价比硬拼,但实际上,你看它的小细节——不完善;大部分消费者更看重用着省心+省钱。
日产N7这车要放到我个人名下买,估算每百公里能花掉(心算)——燃料电池车的成本还能控制多点,纯电车复杂点,大概每百公里6元,油电算上充电费,大概在4元多。保值率我估,可能不会太高,但也不会太低,毕竟这车有点油稳油稳的味道。
再拉回来,我刚才翻了下,销售人员和修理工的说法,也让我觉得,日产的思路可能有点想当然:交付中心低效、宣传不够、合作的渠道没有打通,导致市场认知还在摸索。这个点,代理商和客户都能感受到:看车难、试驾难,买车更难,反而让一些潜在用户转向了别家。
(这段先暂时放着)
借此我也在想,就是不是所有车都能用心打出市场?很多时候,受制于供应链和企业策略——这就像咱们开车一样,脚官对准油门,但底盘调校偏硬,开起来不舒服。你说,谁还愿意天天坐这个硬梆梆的车?就是这个问题——各环节间的配合,有多重要。
留个悬念:这款日产N7,真能靠稳扎稳打走多远?还是,它不过是一场昙花一现的坚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