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琢磨一件事,就是现代工业品的“国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你买一辆德国车,比如奔驰宝马,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德国制造”的骄傲。但只要稍微拆开看看,就会发现里面门道很深。那块中控大屏可能是韩国LG或者中国京东方产的,变速箱是日本爱信的,车机芯片是美国英伟达或者高通的,至于那些藏在角落里,你看都看不到的功率半导体、传感器,那来源就更五花八门了,可能来自马来西亚的封测厂,也可能来自荷兰的一家叫安世的公司。
这在过去三十年,是全球化的标准剧情,大家默认的规则。企业的目标函数非常纯粹,就是利润最大化。谁家的零件质量好、价格便宜、供货稳定,我就用谁的。大家在商言商,用一张张采购订单,编织了一张看不见但极其高效的全球供应链网络。这张网的底层逻辑是经济学,不是政治学。
但现在,有人想在这张网上强行叠加一层“政治滤镜”,于是很多事就开始变得拧巴和昂贵。
荷兰那档子事,就是个绝佳的样本。
事情本身不复杂:荷兰政府,还是个临时的看守内阁,突然以“国家安全”为名,强行干预了一家中资控股的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运营。紧接着,中国这边也迅速反应,对某些关键的半导体材料和产品实施了出口管制。这一来一回,最先坐不住的,不是搞政治的,而是欧洲那帮造车的巨头们。
这事儿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呢?在于它像一个染色剂,滴进水里,瞬间就把原本看不见的各种水流走向给清晰地标示了出来。
首先,我们得算一笔账,一笔“政治账”和一笔“经济账”。
荷兰政府这波操作,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政治账上或许不亏。在一个即将换届的时间点,做一个强硬的姿态,尤其是在美国不断施压的背景下,这更像是一种“投名状”或者“毕业献礼”。你看,我站队了,我维护了所谓的“技术安全”。这种操作,班味很重,属于那种“我下班前把最难啃的骨头扔给下个接班人”的套路。至于这个决定会给本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产业带来多大的麻烦,那似乎不在当前政客的KPI里。他们赌的是,这个动作能换来地缘政治上的某种认可,至于经济损失,那是企业的事,是下一任政府的事。
但经济账完全是另一回事。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虽然被中资收购,但它在荷兰深耕多年,本质上是欧洲半导体产业链上一个成熟的、不可或缺的节点。它生产的那些功率芯片,不是什么顶尖的3纳米、5纳米,但却是汽车电子,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控系统里绝对的“耗材”。就像一家餐厅,你可以没有顶级鱼子酱,但不能没有盐和酱油。安世的产品,就是工业领域的“盐和酱油”。
中国的反制,就非常精准地打在了这个点上。我们不搞声嘶力竭的抗议,也不搞无差别的贸易战,就是把你最依赖的这碟“酱油”给你限量供应了。这一下,欧洲车企的后厨直接炸了锅。因为他们发现,生产线上价值几十万欧元的汽车,可能会因为缺少一个几欧元的小芯片而无法下线。大众、宝马、斯特兰蒂斯,这些浓眉大眼的欧洲工业巨头,瞬间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寒意。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值得琢磨的点:风险的重新定价。
过去,一个公司的CEO,在评估供应链风险时,主要考虑的是什么?是供应商的产能、品控、物流效率、财务状况。但现在,他必须在他的风险评估模型里,加入一个全新的、权重越来越高的变量:地缘政治。你的供应商所在国家的政府,会不会突然“发疯”?会不会因为一个遥远的政治议题,就把你的供应链给掐断了?
荷兰这件事,就是强行让所有欧洲企业家开始重新学习算这笔账。以前大家觉得,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现在发现,这完全是一种幻想。政治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毫无征兆地伸向全球供应链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风险的重新定价,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对于车企来说,更换一个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不是去菜市场换个摊位买白菜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漫长的测试、验证、适配周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你换了供应商,新的供应商就一定安全吗?在一个“选边站”成为主流叙事的时代,没有谁是绝对安全的。今天你因为A国的原因换掉B国的供应商,明天就可能因为C国的原因,要再换掉A国的供应商。
这种折腾,最终会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传导到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身上。那就是我们买到的商品,会变得越来越贵,技术迭代会变得越来越慢。因为企业大量的资源,没有用在研发和创新上,而是用在了“填坑”和“备份”上。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断供,他们不得不搞“双供应商”、“多供应商”策略,甚至把产业链搬回成本高昂的本国。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谁来买单?当然是终端用户。
我们正在从一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滑向一个“安全至上”的时代。这听起来似乎是件好事,谁不想要安全呢?但问题是,这种“安全”的定义权,并不掌握在埋头做生意的企业家手里,而是掌握在那些算“政治账”的政客手里。他们所追求的“安全”,往往意味着对经济效率的巨大破坏。
拉长时间轴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过。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用的也是类似的剧本。当时,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于是挥舞起“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的大棒,最终成功地把日本半导体产业摁了下去。
但今天的世界,和四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远非当时可比。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已经深度嵌入到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任何试图与中国“一刀切”脱钩的想法,都不是在动外科手术,而是在搞自我截肢。
荷兰政府的操作,就像一个没搞懂状况的司机,在全球产业链这条高速公路上,猛踩了一脚刹车,还打了一把方向盘。他可能觉得自己避免了前方的某个“潜在危险”,但结果是导致了后方一连串的追尾事故。那些被追尾的欧洲车企,现在正揉着脖子从车里爬出来,一脸错愕地看着前面那个临时工司机,心里估计骂了一万遍。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件事的启示可能很简单:那个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享受到全球化红利,买到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好的商品的“电梯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未来,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稳定的供应链、可预期的价格、无国界的商业合作,都会变得脆弱。
我们需要开始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会在一个更加割裂和动荡的世界里,寻找新的平衡点。无论是做投资决策,还是做职业规划,都得多算一算那本新出现的“政治账”。因为在今天的牌桌上,最大的变量,往往来自牌桌之外。
共勉共戒吧。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