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

一、价格战刺刀见红:20 万落地宝马 i3,BBA 均价暴跌背后的销量寒冬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2025 年上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宛如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 “魔幻剧情”。曾经高高在上的 BBA,在市场的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宝马 i3,这款官方指导价 35.39 万起的车型,如今终端落地价竟跌破 20 万元,在青岛、深圳等地,经销商甚至给出了 15.9 万的裸车价,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汽车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奔驰全新纯电 CLA,以 25.9 万起售的价格,首次强势杀入 20 - 30 万元价格带,试图在这片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而上汽奥迪 E5 Sportback,更是凭借叠加补贴后 22.59 万的起售价,一上市便惊艳四座,半小时内订单破万,让人们看到了它在市场中的潜力。
然而,这些看似风光的背后,实则隐藏着 BBA 深深的无奈。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BBA 在华销量集体下滑超 10%。宝马交付 31.79 万辆,同比下降 15.5%,曾经的销量王者,如今也不得不面对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困境;奔驰交付 29.32 万辆,同比下降 14%,其品牌影响力虽在,但销量的下滑也让它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奥迪交付 28.76 万辆,同比下滑 10.2%,同样在这场市场的角逐中,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更令人咋舌的是单车成交均价的崩塌。奔驰从 43.1 万降至 39 万,降幅 7.2%,曾经的豪华溢价,如今已逐渐缩水;宝马从 39 万跌至 34 万,降幅 12.8%,品牌价值在价格的下跌中,似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奥迪从 34.8 万暴跌至 29.7 万,降幅 14.6%,彻底告别了 “豪华溢价” 时代,曾经的高端形象,在价格的不断下探中,变得有些模糊。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 BBA 在华市场的销量寒冬,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的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困局。

二、智能化补课加速:传统豪强的 “技术焦虑” 与本土化突围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竞争的核心要素。当问界 M9 凭借鸿蒙 OS 4.0 系统,实现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无缝衔接,带来丝滑流畅的交互体验时;当理想 L 系列依靠理想 AD Max 3.0 智能驾驶系统,在城市复杂路况中轻松实现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时,BBA 这些传统豪强,明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面对这样的智能碾压,BBA 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以 “技术联姻” 的方式,紧急为自己的智能化短板补课。奔驰与字节跳动、Momenta 深度合作,开启了智能化变革的新篇章。今年 9 月,奔驰与字节跳动签署升级战略合作备忘录,将 AI 技术深度融入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各个业务领域。搭载豆包大模型的首款奔驰车型 —— 全新纯电 CLA 即将上市,这款车不仅在续航上表现出色,CLTC 工况续航高达 866 公里,更在智能座舱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其标配的奔驰虚拟助手,在豆包大模型的赋能下,交互高效,甚至能够读懂不同情绪,给予相应反馈 ,让用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同时,奔驰与 Momenta 合作研发的辅助驾驶系统,也将率先搭载于国产全新纯电 CLA 车型,该系统依据中国实际交通路况和驾驶场景开发,采用中国本土数据,让奔驰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精准识别电动自行车突然横穿、行人闯红灯等突发场景 ,大大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奥迪在智能化转型上则显得更为激进。2025 年 1 月,奥迪宣布全系车型(含燃油车与电动车)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系统,成为首个全面拥抱华为智驾的德系豪华品牌。今年 8 月上市的一汽奥迪 A5L 和 Q6L e-tron 家族,以及上汽奥迪 A5L Sportback,均搭载了华为乾昆智驾技术,实现了城区拥堵路段、高速长途,以及复杂泊车等场景应用。以一汽奥迪 A5L 为例,其诞生的 PPC 平台自带 E³1.2 电子架构,使得该车型有了搭载华为乾昆智驾技术的基础,可实现城市及高速路段驾驶辅助功能。而一汽奥迪 Q6L e-tron 家族,采用双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感知方案,实现无图 L2 级驾驶辅助能力,具有高速、城区 NOA、泊车辅助的全场景组合驾驶辅助能力 ,让燃油车同样实现了智能化,实现了 “油电同智” 的落地。
宝马也在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2025 年 3 月,宝马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将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系统。新系统将率先搭载于 2026 年量产的宝马 “新世代” 车型,用户可通过连续指令同时完成导航、空调调节和娱乐操作,系统识别率和唤醒率高达 99% ,还能在长途驾驶中,主动推荐休息区、预订充电桩并调整座椅姿态,形成 “管家式” 体验。同时,宝马加速推进 Neue Klasse 纯电平台,2026 年国产新世代车型将标配 L3 级自动驾驶。该平台整合了宝马自研的驾控超级大脑与全景 iDrive 人机交互系统,前者将驱动、制动、转向、充电、能量回收五大核心域融为一体,刷新实时响应速度;后者则围绕视觉锥打造多维度交互体验,HUD、中控与仪表视角统一、信息聚焦,确保眼不离路、手不离盘 ,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然而,BBA 的智能化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宝马 i3 仍用 L1 级辅助驾驶,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明显落后于蔚来 ET5。蔚来 ET5 配备了 31 传感器矩阵,拥有更强大的感知能力,能够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而宝马 i3 在这方面则显得相形见绌。奔驰 MBUX 车机迭代速度落后鸿蒙 OS 三倍,用户常常吐槽 “30 万买了个功能机”。在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上,奔驰 MBUX 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功能丰富度,都远远不及搭载鸿蒙 OS 的车型,无法满足用户对于智能化的高要求。正如行业分析师指出:“BBA 的智能化不是补课,而是重新上小学,国产新势力已在中学跑马拉松。” BBA 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虽然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但要想追上国产新势力的步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产新能源逆袭:30 万以上市场八成被 “界系” 收割

当 BBA 在 20 - 30 万区间血战时,国产高端新能源已在 30 万以上市场筑起壁垒,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袭。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问界 M9 作为国产新能源的佼佼者,上市 10 个月大定突破 16 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豪华车市场闪耀夺目。它以 76.1% 的份额统治 50 - 70 万元新能源市场,这一数据,让曾经的豪华车霸主宝马 X5、奔驰 GLC 望尘莫及,销量直接被腰斩。在 2025 年 4 月,问界 M9 以 10407 辆的销量成绩,再次夺得中国 50 万以上 SUV 销量冠军 ,而奔驰 GLC 销量为 8807 辆,宝马 X5 则以 5379 辆的销量位居第三,问界 M9 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豪华 SUV 市场的统治地位。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问界 M7 和理想 L7 在 30 - 50 万区间同样表现出色,分食 30% 份额,二者合计销量超 BBA 同价位纯电车型总和的 4 倍。理想 L7 自上市以来,就凭借其增程混动技术和智能化配置,备受消费者青睐,连续数月问鼎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冠军,并累计交付新车突破 29 万辆 。问界 M7 在智能化和豪华感方面下足了功夫,搭载华为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和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为驾驶者带来了极致的驾驶体验,在 2024 年度累计交付量突破 19 万辆,蝉联新势力单一车型销量冠军 。
更令人惊叹的是品牌溢价的重构。问界品牌成交均价达 39.9 万,超越奔驰、宝马,成为中国市场 “最贵自主豪华”。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问界系列车型在技术创新、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不懈努力。问界 M9 搭载的华为 “巨鲸” 800V 高压电池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 150km,解决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全车标配舒云座椅和华为临境抬头显示系统,以及首次在 SUV 车型上实现的纯平地板,都为用户带来了更加舒适、便捷的驾乘体验。
易车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 30 万以上新能源市场中,中国品牌占比达 82%,彻底改写 “豪华车必买 BBA” 的消费惯性。曾经,BBA 凭借其品牌历史、技术实力和豪华形象,在豪华车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消费者在购买豪华车时,往往首选 BBA。然而,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这种消费惯性被彻底打破。国产新能源汽车以其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出色的性能表现和高性价比,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如今,消费者在购买 30 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时,不再只盯着 BBA,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问界、理想等国产新能源品牌,这些品牌的车型成为了他们的新宠。

四、舆论撕裂:“性价比真香” 与 “减配焦虑” 的灵魂拷问

BBA 的这场价格战,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 “舆论大战”,消费者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性价比真香党” 们对 BBA 降价后的车型爱不释手,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 “薅羊毛” 机会。在他们眼中,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如今以如此亲民的价格就能拥有,简直是血赚。某青岛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兴奋地晒单:“19.5 万落地宝马 i3,还送 6 年保养,开出去比买小鹏 P7i 有面子多了。” 这位车主的言论,代表了许多实用派消费者的心声,他们注重的是品牌带来的附加值,认为花较少的钱就能买到豪华品牌的车,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商务接待,都能提升自己的面子。
然而,“减配焦虑党” 们却对 BBA 的入门车型大失所望。他们吐槽 BBA 为了降低成本,在入门车型上进行了严重的减配,让曾经的豪华感荡然无存。深圳一位宝马 i3 车主无奈地吐槽:“花了 20 万买的 i3,减配到连后排出风口都要选装,这也就算了,智能驾驶还不如 15 万的比亚迪,感觉被割了韭菜。” 这样的吐槽在各大汽车论坛上屡见不鲜,许多消费者表示,虽然价格降下来了,但配置也跟着大幅缩水,完全没有了豪华车应有的品质和体验。
行业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BBA 的入门车型正陷入一个 “尴尬的悖论”。降价换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销量,但却不可避免地导致品牌贬值,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产生怀疑;而如果不减价,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根本卖不动。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宝马 i3 降价后,月销量勉强突破 3000 辆,而同期问界 M7 的销量却高达 15000 辆,是宝马 i3 的 5 倍之多。这一巨大的差距,让 BBA 的困境暴露无遗。“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嫌配置低,品牌忠诚型用户嫌降价掉价”,BBA 在这场价格战中,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何平衡价格与配置,成为了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溢价逻辑崩塌:从 “面子消费” 到 “价值理性” 的时代转折

这场困局的本质,是燃油时代的豪华叙事彻底失效。过去 BBA 的溢价基于 “历史光环 + 进口神话”,但新能源时代的豪华标准已重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用户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而 BBA 的 “油改电” 车型被质疑 “换壳不换芯”,甚至出现 “50 万买奔驰 EQC,3 年后残值不如国产新势力” 的尴尬。更深刻的变化是消费心理:90 后、00 后购车时,“车标权重” 从 45% 降至 23%,智能配置、充电网络等实用性因素占比超 60%。正如网友总结:“以前开宝马是身份象征,现在开问界 M9 才是科技弄潮儿,时代变了。”
在燃油车时代,BBA 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构建起了一套稳固的豪华溢价逻辑。消费者购买 BBA,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满足 “面子消费” 的心理需求。BBA 的车标,就像是一种身份的图腾,代表着成功、尊贵和高品质的生活。
然而,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让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个新的时代,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用户生态等成为了衡量一款汽车是否豪华的核心要素。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汽车的品牌和外观,更注重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BBA在华“跌价”求生:从“身份图腾”到性价比玩家,这场转型阵痛谁来买单?-有驾
BBA 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虽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 “油改电” 车型,但这些车型往往被消费者质疑 “换壳不换芯”。它们在智能化配置和用户体验方面,与国产新能源汽车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例如,奔驰 EQC 虽然售价高达 50 万,但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上,却远远不如一些国产新能源车型。这就导致了奔驰 EQC 在二手车市场上的残值率极低,3 年后的价值甚至不如一些国产新势力车型。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车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 后、00 后作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他们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消费观念也更加理性。在购车时,他们不再将车标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更加注重汽车的智能配置、充电网络等实用性因素。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90 后、00 后购车时,“车标权重” 已经从过去的 45% 降至 23%,而智能配置、充电网络等实用性因素的占比则超过了 60%。
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也反映出了消费者对 “面子消费” 的理性回归。在过去,消费者购买 BBA,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一种身份的认同感。但现在,消费者更加注重汽车的实际价值和使用体验,他们不再愿意为了一个车标而支付过高的溢价。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以前开宝马是身份象征,现在开问界 M9 才是科技弄潮儿,时代变了。”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了时代的变迁和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在新能源时代,消费者更加追求科技感和智能化,他们希望通过购买一辆高科技的汽车,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BBA 在华的转型困局,不仅仅是一场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一次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汽车市场的格局,也让我们看到了消费者在购车时,正从盲目追求品牌溢价,回归到对产品价值的理性判断。未来,无论豪华品牌还是新势力,只有真正洞察用户需求,用技术与体验说话,才能在这场 “价值重塑” 的浪潮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结语:BBA 的 “中年危机”,还有多少时间翻盘?

当 30 万以上市场被问界 M9 们拿走八成,当 20 万区间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价格战,BBA 的转型已到生死时刻。短期看,“降价 + 智能化” 组合拳能暂缓销量下滑,但长期必须回答核心命题:在电动化时代,“豪华” 的定义权是继续由品牌历史决定,还是由技术体验重构?留给 BBA 的时间不多了 —— 问界 M8、小米 SU7 等新势力正加速下探 20 - 30 万市场,而奔驰宝马的纯电平台量产至少还要等 2 年。这场 “大象转身” 能否成功,或许取决于他们能否放下 “豪华巨头” 的身段,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想要的,早已不是 “贴标溢价”,而是 “价值对等” 的诚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