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满大街都是电动车,跑得飞快,广告也吹得天花乱坠。但一出事,火“噌”一下就起来了,根本来不及反应。很多人以为,电动车起火都是撞车撞的——结果呢?数据啪啪打脸:270多起起火事故里,超过一半根本没撞,就停在那儿充电,或者干脆熄着火停在车库,自己烧起来了。真正因为碰撞起火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事儿真不是吓唬人。

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有驾

就拿10月13号凌晨成都那起事故来说吧。一辆小米汽车撞上前车,冲出绿化带,瞬间烧成火球。司机邓某某当场没了。后来警方查出来,他酒驾。又是酒驾,又是碰撞,又是起火——一堆关键词堆一块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可更扎心的是,这已经不是小米今年第一次出这种事了。

今年3月,安徽铜陵,一辆小米SU7开着NOA辅助驾驶,一头撞上隔离带,车烧了,三个人没出来。4月,广东徐闻,一辆电动车被撞,电池一挤,火苗“呼”地窜起来,连旁边的小汽车都点着了,两人当场遇难。

事故原因五花八门,但根子都扎在同一个地方:电池。

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有驾

现在市面上电动车用的电池,基本就两种。一种叫磷酸铁锂,便宜、稳当,就算出事也不太容易炸,多用在普通家用车上。另一种是三元锂,能量高、跑得远,但脾气爆——稍微一撞,内部温度“唰”地飙升,热失控,火就来了。听起来好像三元锂更危险?其实不是。最吓人的,反而是那些没撞、没动、就静静停在地下车库的车,自己烧起来了。

为啥这种更让人后背发凉?因为没人盯着啊。你半夜小区地库里,一辆车突然冒烟起火,监控可能就拍到一团黑烟,车主说“我啥也没干啊”,车企回一句“系统没报故障”,监管部门翻来覆去查不到完整数据,最后只能归为“意外”。可这“意外”背后,到底是电池老化?充电过载?还是设计缺陷?没人说得清。

关键数据全攥在车企手里——充电时电压多少?有没有预警?BMS系统有没有异常记录?这些,外人根本看不到。监管要查,只能靠企业“自觉上报”。可现实呢?有的车企报个“车辆起火”就完事,连用的啥电池都不写;有的干脆装死,等舆论压不住了才挤牙膏似的吐点信息。结果就是,责任追不到,教训学不会,数据库建不起来,下次还可能烧。

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有驾

其实规定早就有了。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就说了:一般事故12小时内报,重大事故6小时快报,48小时交详细报告。但执行起来,全看良心。现在终于有人动真格了——国家最近提了个新招:强制上报,还得联动OTA升级记录,再加个“安全沙盒”。

这“沙盒”不是玩具。意思是,车企想试新技术?行,但得在监管眼皮底下试。万一出事,48小时内必须交调查报告。等于给创新套上缰绳,既鼓励往前跑,又不让它脱缰伤人。再加上2020年国标硬性规定:电池一旦热失控,必须给车上的人留够5分钟逃生时间。安全标准已经从“别自燃”进化到“能预警、可逃生、能追责”了。

抬高标准不是卡企业脖子,是逼行业往前走。就像当年安全带,一开始也是“高端车才有”,现在谁敢不装?都是血换来的规矩。

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有驾

每一场电动车起火,都不该只是热搜上飘三天的新闻。它得变成实实在在的改进:哪家电池老出问题,就该回去重做电芯;哪种充电场景总起火,规范就得马上补上。

新能源车普及是大势,没人拦得住。但安全这条线,一步都不能退。技术再炫,算法再牛,不如让车主晚上停完车能安心回家睡觉,早上开门上车知道不会突然烧起来。

我们不求车多快多智能,就求一个“踏实”。

小米电车起火又上热搜,事故现场没拍到,反而更让人心慌-有驾

这要求,过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